遊戲資訊
Inside inside
  • 發售: 2016-07-08 (PC)
  • 發行: Playdead
  • 開發: Playdead
  • 平台: PC Switch PS4 XboxONE
  • 類型: 動作遊戲
  • 語言: 簡中 英文
 《Inside》於E3 2014公布,本作開發歷時五年之久,原本預計在2015年年初推出,不過之後團隊宣布本作延期,現在的發售日期變為2016年7月8日。新演示中《Inside》展現了一個比《地獄邊境》更加充滿視覺衝擊力的世界,3D的場景和細膩的環境再次讓人感受到了當初的“地獄邊境”的黑暗景色。

內部inside小男孩身份 人工智能及結局劇情分析

2016-08-23

看了很多朋友對於劇情的解析,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實怎麽理解都是可以的,樓主只是說說自認為的較為貼合點點的分析。

首先我們本末倒置一下,從結局入手:隱藏結局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小男孩並不是人,他也是所謂的“傀儡”,拔了電源螢幕漸漸暗下來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小男孩的肢體行為就和那些失去控制的傀儡一樣沒了靈魂的感覺。

再,配合背景高亮的一個控制帽,帽子下方的椅子,按時著我們玩家其實是“坐”在那通過控制帽控制著小男孩。再,小男孩可以通過帽子控制傀儡,傀儡再通過小黃帽控制別的傀儡,這似乎就暗示著其實小男孩也是一個被控制的傀儡,被我們玩家控制的傀儡。這點相信和很多朋友都會有共識。

小男孩並不是人類,這就使得偏政治的關於階級的解讀會有點牽強,遊戲裡小男孩有很多非人的特性也不是關於政治或者關於階級所能解釋的,而且,過於偏政治的解讀也使得這款遊戲不那麽“遊戲”了,這樣的主題似乎並不是那麽貼合現今了。

好了入正題

那麽如果小男孩不是人,他是什麽呢?

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樓主個人認為小男孩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而且是出了意外自我意識“覺醒”了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首先遊戲背景裡人類的科技水準是很高的,可以通過某種疑似反重力的方法控制大量的水就足以說明這點。

而那些所謂的傀儡,就是人類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而且是對人類進行高仿真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它們有血有肉,似乎還有著低級的接收處理指令的能力,而研究方向可能是讓這些機器人往更仿真的方向發展,所以產生了小男孩這個意外。這個意外有著自我意識,不受控制,高度智能等特點。


關於人工智能這點,繼續說說。

我們會看到那些“傀儡”的手腳斷了之後,那些斷肢是仍然會動的,這點不僅說明了它們不是人類,也使得高仿真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個解釋更為合理。

再,小男孩被水鬼拖下去溺死後,通過插黃插頭的方式復活並且可以在水裡呼吸這點,足以說明他不是人類,而且是可以更新程式“更新”的機器人。否則,一個人類溺水後腦已經死亡了,是不可能復活的,而機器人通過更新,更新水下呼吸特性,感覺是很合理且容易讓人接受的。而那個腳上連著紅藍電線的水鬼,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相關應用的機器人而已。

再再,小男孩被肉球抓進去後,就和肉球融為一體的特性也是非常合乎機器人的特徵,“合體”嘛,機器人都會的:)

明白了小男孩和傀儡們其實是高仿真人工智能機器人後,劇情其實就比較明了了。

從別的角度看世界,其實是很多作品都會使用的橋段,比如假如我們是牛羊,怎麽看待這個人類主宰的世界等,而INSIDE這個遊戲,就是從一個覺醒了的人工智能——小男孩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看待這個人類主宰的世界。

小男孩為什麽處處被追殺,因為他是一個意外,一個失敗品。人類要的是有一定智能的機器人,最重要的,是這些機器人要受控制,很明顯,小男孩並不受這些人類操控。而對於失敗品,自然是要處理掉的,這很合乎人類社會。

所以小男孩就在這樣一種氛圍下開始進入這個世界的內部,開始了解這個世界,此為INSIDE,點題。

而在遊戲的進程中,其實處處透露著一種被監視著,自己的命運被主宰著的感覺——稍微不注意就會死亡。

這很自然的就是一個要被處理的人工智能看待人類社會會有的感覺,那些高牆,灰暗的色調,高高在上的探照燈,以實驗品眼光看待自己的科學家,都是在說明小男孩的感覺。

在這款遊戲裡,玩家並不是以人類的角度進行遊戲,而是以機器人的角度在推進遊戲,這就是遊戲氛圍壓抑的原因——你要被處理,你的“同胞”被當做工具,進行各種不“人道”的實驗,比如音波衝擊,比如融合測試等。而你僅僅是個只能逃離的小男孩。

不過,遊戲還是讓這個小男孩有了點點的反抗:壓死了主研發人。當然,壓死一個人除了代表點點無意義的反抗,並不能說明什麽,所以你也可以通過等待,選擇不壓死這個人類。


最後說說結局,結局通過滾下山滾到了一盞燈光打下來的美麗的透著自由氣息的湖畔,一些似乎都透露著美麗的氣息。說明著這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從INSIDE跑到了OUTSIDE,並且獲得了自由。不過雖然獲得了自由,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說明結局並不是那麽童話般美好,這與遊戲整體基調是符合的,結局不會突然來個那麽春光明媚。美好,但也透露著悲哀。至於是不是和PLAY DEAD這個名字有什麽點點聯繫,就見仁見智了。

這是一種理解。可以算是GOOD END

還有一種理解,有很多網友也發現了,肉球在逃離的時候經過一個實驗室,裡面有著一個和最後場景一模一樣的環境模型。再結合下結局場景裡那束詭異的從高空投射下來的光,那束似乎不像是自然能產生的光,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其實小男孩還是在工廠裡,仍然是INSIDE,從來就沒有跑到OUTSIDE,此為點題,而且略微有點帶著悲劇意味的諷刺。也是非常符合遊戲整體的基調。可以算是TRUE END。

如果對於玩過很多遊戲的朋友來說,這個GOOD END和TRUE END其實名副其實得緊,如果你想小男孩過得好點,可以選擇相信GOOD END,當然不可能那麽的童話,但起碼小男孩獲得了自由,來到了OUTSIDE,而且,肉球上還在扭動的肢體也給了我們一絲希望。

而TRUE END就真的是非常的TRUE了,小男孩沒能跑出去,一切也還是在人類的監管下,符合遊戲基調,透露著悲劇般的給人帶來心靈衝擊的美。其實作為一個作品的結局來說也很不錯。就好比黑客帝國的結局,其實人類最後也仍然被插著針管坐著自由的美夢。又好比東邪西毒,山的那邊還是山。

對於這款3個小時的獨立遊戲,我很滿足了,你呢?

獲得更多的電玩狂人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