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資訊
帝國:全軍破敵 Empire: Total War
  • 發售: 2009年03月03日
  • 發行:
  • 開發:
  • 平台: PC
  • 類型: 即時戰略
  • 語言: 簡中 繁中 英文
《帝國:全軍破敵》故事背景設定在18世紀,一個伴隨著全球戰爭,革命熱潮和先進科技的狂暴時期。正如工業革命這個主題,美國為了獨立而鬥爭,為了控制東部貿易路線和應對全球海陸大戰,《帝國:全軍破敵》是PC的RTS遊戲史上最充實和流暢的遊戲。

《帝國:全軍破敵》從陸地霸主到海洋強權

先作幾點說明

1 本人水準有限,打得進度又慢,加上工作經常會忙,所以可能會有一段 時間無更新的情況,但最終會打完,不管是否在99年之前統一。

2 我想盡量寫全面些,尤其是對各地文化的介紹,所以文字會冗長拖遝,讓人反感,請見諒。

3 本來打算打仗之後存檔,然後把檔讀出來截屏,沒想到沒找到在哪兒讀,所以可能缺少很多 戰鬥 畫面。好在我相對注重 戰略,所以也並無大礙,下面正式開始。

經過幾番斟酌,最後選定的是奧地利。原因是奧地利雖處於比較強盛的時期,但已經開始不可避免地衰落,而且該國走的傳統 歐洲陸權路線,沒有海外殖民地,因此經濟上有一點小挑戰,不像英法西荷等 國家,在殖民地稍事建設就財源滾滾,而奧普俄瑞土等列強則需要自己開拓海外殖民地(貌似德國就是因此對英法西葡荷十分不滿),錢才能夠用。其次關於海軍,奧地利晚期一樣有重型一等戰列艦(雖說玩兒 英國直到通關還沒見到一等戰列艦,美洲只剩德克薩斯和哥倫比亞,印度莫臥兒還剩三塊領地,北非拿下一多半,歐洲出了半個德國西歐已經只剩貿易同盟,但是蒸汽機還是沒出來。。。),所以也沒啥擔心的。奧地利 步兵的話應該沒得說,潘都爾遊擊步兵在歐洲還是挺有名聲的。比較麻煩的就是君主製,這個後期似乎比較容易導致革命,不過我倒想看看革命之後的旗幟到底是不是兩邊紅中間白的現代奧地利共和國國旗呢?

首先講述一下 歷史背景和簡要戰略。

奧地利的歷史極其雜亂,鬧得我這個對歐洲歷史一知半解的人總也搞不清楚。但是至少在18世紀,奧地利大公國應該還是作為神聖 羅馬 帝國的最重要的成員出現的,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德國,在英法等國家不懈地外交攻勢下(比如拉攏各地小邦之類的,這是西歐人阻止敵對勢力發展的最佳手段,想想今天西方人不停地拉攏 中國各種地方勢力如西藏,新疆,甚至還有管東北叫作滿洲裡等等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長期分裂,意大利也是如此,因此這兩個西歐強國在歷史上錯過了殖民暴富的 黃金時期,因此才在後來憤憤不平,想要通過戰爭來重新洗牌,當然這是後話。 遊戲開始的1700年這兩個區域依舊四分五裂,而最龐大的奧地利應該還是當時最有希望統一德國的勢力,只是後來隨著普魯士的崛起才喪失了德意志領導權,最後甚至被擠出德意志。

1700年奧地利大公國應該是由強大的哈布斯堡 王朝統治,該世紀中奧地利依舊是歐洲大陸的主角之一,著名的奧地利女王瑪麗亞·台麗莎和政治活動家梅特涅和也都是活動於這個世紀。聽有人說開局的時候普魯士會接到統一德意志的任務,個人認為奧地利更應該有這個任務,畢竟那時候奧地利的呼聲更高一些,普魯士興起的時間並不長,1655年才剛剛擺脫波蘭的統治,1701年才正式成為普魯士王國。

順便說說其他鄰國。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波蘭,在這裡被親切地稱作“大波波”的那個。這個國家就是個倒霉鬼,而18世紀正是他的倒霉世紀。這個國家軍事上十分保守,而且過度依賴於曾經叱吒風雲的羽翼 騎兵,並且還十分激進喜歡四處征討,並且東部領地如烏克蘭西部等也存在不少民族糾紛(在這些地盤上現在成立了烏克蘭,立陶宛,白 俄羅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許多國家),因此除了遠在西方的 法國之外幾乎沒什麽國家對之有好感,所以在西歐通過海外殖民地瘋狂掠奪財富的時候,歐洲中、東部地區不佔地理優勢的強權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把波蘭瓜分掉也並不是出乎意料的事情了,可憐的肖邦也正是生活在被瓜分的時期。此外波蘭還有一些其他詭異的地方,比如說位於東歐的波蘭卻骨子裡認為自己應該是西歐國家,無論是思想,宗教,外交等都對西方(如英法,尤其是法)十分親近。那一帶信奉天主教的估計也就波蘭一家,二戰前波蘭也是死心塌地跟著西方乾,最後被西方徹底拋棄,於是戰後被蘇聯控制,結果又急急忙忙脫離社會主義陣營繼續抱西方大腿,不知道今後會如何發展。

奧地利南邊是同樣陷於四分五裂,並且還部分被 西班牙佔領的意大利。應該是比較適合滲透勢力的,奧地利實際上也是這麽做的,只是由於意大利的統一是大勢所趨,無法阻擋,但是在遊戲中完全可以作為發展方向,掌握了意大利無疑是掌握了地中海東西兩部分的交通要衝,意義十分巨大。

東邊則是最令人頭疼的巴爾乾,當時還處於 土耳其的統治之下,但是巴爾乾地區以及亞得裡亞海東岸一帶由於民族混雜得厲害,簡直就是歐洲的一個個火藥桶,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奧地利的歐陸攻略由於西方有強悍的法國,南方又被歷史大勢所趨的意大利統一大業所驅趕,北方被普魯士興起所壓製,只能向東方的火藥桶發展,因此可以想得到奧地利的衰亡也是在預料之中只能依靠在遊戲中遏製意大利統一,獲得出海口,建立海外殖民地來打破了。

歷史暫時說到這裡,下面簡單說一下我的戰略思路,畢竟遊戲不是現實,許多民族問題只是通過數字表示,用城鎮駐軍來減少暴亂也不會引起外交危機。但是與東邊的土耳其交鋒很明顯容易陷入泥潭而阻礙發展,倒是南部倫巴第被西班牙人所佔領,意大利南部也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主體又不在這裡,因此可以嘗試著拿來開刀,只是中間的威尼斯擋道不十分方便, 解決也是早晚的事兒。

處理意大利最主要的目的是那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港口通向的是海洋,而海洋是連接各地的通道,有了意大利的港口只要能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基本上就能到達新大陸,只要帶足兵力就能在新大陸建立第一個殖民地,於是財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回到歐洲,建立更多的船隻,更多的 部隊到殖民地,佔領更大的區域,直到殖民地可以自力更生不再依賴歐洲。這春秋大夢做的,還是先想想怎麽通過威尼斯,戰爭還是外交吧。

西方法國因為瑞士擋道而縱容吧,東方土耳其暫時也是不動為好,北方的波蘭和德意志其他小邦一定要鬥爭,絕對不能讓普魯士成氣候。

戰略說到這兒,現在介紹一下領地狀況,並且以後每獲得一塊新的領地都會有詳細介紹,我這文章將來就是《簡易 世界地理》,哈哈~

1700年的奧地利大公國主要有以下幾塊領地構成:

奧地利:奧地利是統治家族哈布斯堡王朝直接管轄的領地,由於已經處於封建時代的末日,所以這個遊戲裡面沒有分封的概念,所謂奧地利地區就是現在的奧地利共和國所在地。該地區幾乎位於歐洲的正中心,在歐洲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到近代但是到了現代卻衰落成了一個近似於瑞士的小國。該領地內名城眾多,人口混雜。

最重要的自然是奧地利的眾城之星維也納,這座多瑙河上大都會在那時是歐洲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藝術的中心,至今仍是 音樂的中心,而整個18世紀生活與維也納的三位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則被合稱維也納三傑,成為西方古典音樂史上的巔峰之一。說到奧地利能產生優秀音樂家的原因,其位於歐洲中部的地理位置可謂至關重要。北方高峻如易 北河岸峭壁的北德音樂風格和南方春光明媚意大利音樂風格在此交匯融通,形成獨具一格的南德樂派(代表人物帕赫貝爾,就是那個臭大街的D大調卡農的作者)。此外,就像北京郊區的新疆村,浙江村等,作為奧地利首都的維也納郊區也有各種外省人聚集的村落,諸如克羅地亞村,波西米亞村,馬劄兒村,波斯尼亞村等等,這些能歌善舞的民族所帶來的民間音樂無疑是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的關鍵因素。艾,一說音樂就收不住,還是扯別的城鎮吧。

在奧地利西部的提羅爾一帶(Tyrol)有因斯布呂克(Innsbrück),還有提羅爾礦場。因為提羅爾出產水晶,而奧地利人又有類似瑞士人的精湛工藝,因此該地區有許多著名的水晶產品,如Swarovski,還有Riedel的酒杯也有Tyrol水晶的系列。下圖是我的一個Riedel水晶杯的最後一次亮相……

林茨(Linz)和格拉茨(Graz)是另外兩座重要的奧地利城鎮,希特勒曾經在林茨生活過,而格拉茨則是施瓦辛格的故鄉,雖然這兩座城市在奧地利是首屈一指的城市,但是放到中國來最多只能算作“小鎮”一級的…

另外一個重要城市自然是薩爾茨堡(Salzburg),莫扎特的出生地,然而在莫扎特時代薩爾茨堡的最高統治者就是莫扎特的主子薩爾茨堡大主教,可想而知當年莫扎特跟他決裂有多困難。好在奧地利國王賞識他,所以後來在維也納混得還算不錯,儘管老得和各種意大利人鬥氣。

另外遊戲中多瑙河北岸有大片的良田,可以作為奧地利的農業基地之一。

摩拉維亞與波西米亞:這兩個地區加在一起構成了現代捷克共和國的絕大部分,而在奧匈帝國瓦解之前,“捷克”這個名字似乎很少被提及,大家提到更多的則是波西米亞與摩拉維亞。捷克人和波蘭人有點像,思維模式比較接近西方,也許是被德國(奧地利)統治的時間比較長的緣故吧,也是社會主義陣營幾個著名反水國之一。

捷克的主城無疑是布拉格(Prague),這座在伏爾塔瓦河上的城市有著迷人的景色和光榮的歷史,不但有大量藝術造詣極高的 建築,而且曾有大量藝術家在這座城市活動,並且布拉格人的思想十分民主,從古到今經常是各類政治運動的先鋒,並且喜歡把統治者往窗戶外面扔。在多數信奉信教的布拉格,依舊容易成為各種政治事件的導火索,所以改變當地信仰仍然是奧地利的首要任務之一。

奧斯特拉瓦:那時候還叫奧斯特勞(Ostrau),處於摩拉維亞靠近西裡西亞的地方,目前是捷克第三大城市,出產鐵礦,果然遊戲利就是個鐵礦,呵呵。

皮爾森:又說道我感興趣的地方了。通常人們聽到皮爾森(Pilsen,捷克語叫Plzeň),第一個想到的是酒名而不是地名,正如香檳,乾邑,茅台等地方,由於出產的酒名氣太大,已經蓋過了城市的名氣了。不過和其他幾個地方不同,其它地方出產的酒出名是由於其質量,而皮爾森的酒出名是在與其對現代啤酒業的貢獻與啟迪。可以說該地是現代工業化啤酒的發源地。幾乎所有的工廠生產的淡金黃色,味道偏淡苦的啤酒都屬於皮爾森類的啤酒,中國的幾個大廠包括青島燕京等生產的主力啤酒也是。在這裡皮爾森是個農場,大概是因為沒有啤酒廠(Brewery)著一種建築吧。此外,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也是出生於皮爾森。

百威:艾,這就更是酒名了,只不過其實到處能買到的百威啤酒是 美國生產的百威,而真正的捷克百威產的百威啤酒是綠瓶裝的,產量小得多,質量也要好得多,不那麽容易遇到,不過我有幸在越南買到過一瓶。美國的大百威一直想收購捷克的小百威,但是小百威為了堅持走自己的路線堅決不從,所以今天才會依然有質量更好的,更能代表百威市的百威啤酒可以被人們喝到。

匈牙利:匈牙利顯然是奧地利國家的另一個強大民族,甚至在晚期的時候不得不向匈牙利貴族妥協給與更多自治權,甚至連國家名字也改成了奧匈帝國。匈牙利之前一直是東歐強國,其彪悍的輕型機車兵(Hussar)也是叱吒東歐許多年,但卻隨著土耳其人的興起成為土耳其的領土,後來又被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匈牙利的馬劄爾人地位幾乎和奧地利人一樣,是國家的主要民族。

說到匈牙利城市,第一個映入腦海的自然是多瑙河上的雙連城市布達-佩斯,這兩座隔河而往的城市現在已經合二為一,但當時還是分開的,就像西貢河沿岸的西貢-堤岸一樣。本作中布達佩斯不但不是省會,甚至是個還沒發展的村落。此外在歐洲名湖巴拉頓湖上有一座農場,很明顯指得是巴拉頓湖東北部農業發達的地區。

普勒斯堡:如今是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多瑙河上的明珠。一座十分漂亮的歐洲小城,在美國 電影《歐洲任我行》裡面竟然被描寫成一個又髒又破又窮的城鎮,真是無語。電影裡那鏡頭看起來應該更像是底特律的某些地方才對。看來美國人把自己和盟友描述成天堂,把對手描述成地獄已經滲透到許多領域了。我於是在google 地圖的Bratislava市搜索Bus Station,在找到的第一個結果旁邊打開了Photos選項,看到的是如下一個圖像:

不過也怪不得美國,在1700年這座城市在歐洲叱吒風雲的時候美國在地球上還沒出現呢,而現在以為仗著自己財大氣粗槍杆子硬就能隨便對比自己古老的多的文明指手畫腳。在歷史上把這座普勒斯堡稱作民族大熔爐一點也不過分,甚至比維也納的民族交融性還要強。這座城市曾經成為德語(Preßburg),馬扎爾語(Pozsony)和斯洛伐克語(Bratislava)的政治中心。

克羅地亞:克羅地亞人在奧地利應該算少數民族了,但是其勢力從來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奧地利 軍隊裡的作用。無論是紀律渙散的潘都爾兵遊擊隊,還是穿戴花哨,揮舞著馬刀的克羅地亞輕型機車兵都是奧地利軍隊的重要輔助部隊。此外克羅地亞還有著不短的一段海岸線,對於幾乎是內陸的奧地利來說可謂是沙漠中的綠洲,名港斯普裡特竟然只是個普通城鎮,好在此時底裡雅斯特歸奧地利管轄,因此也必然成為水路發展的首選。

Vodice有葡萄園當然是件好事,只是我怎麽不記得這裡出過什麽有名的葡萄酒啊……

有意思的是從克羅地亞可以看到不遠處波黑的土耳其咖啡館。此外克羅地亞的海岸線上還有兩個漁村可以發展,強烈看好這塊土地~

西裡西亞:1700年是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這裡是歐洲東部重要的省份,與之相鄰的波蘭上西裡西亞則是著名的工業區,按照歷史應該在18世紀中後期被奧地利吞並。人們在這裡信奉新教,不過由於官方支持天主教,因此天主教也不在少數。

古城Wroclaw自然是這裡的核心,德語被稱作Breslau,現在的波蘭語名稱Wroclaw是對最早的拉丁語名稱Sigillum civitatis Wracislavie的簡寫。

特蘭西瓦尼亞:我記得中二裡面有個mod的這個農民很強。在這裡這塊今天位於羅馬尼亞的領土是奧地利帝國的東端,並不怎麽肥沃卻處於土耳其的四麵包圍之中。考慮到我打算在開局的時候採用北交南攻,東交西攻的戰略,這塊土地意義不算很大,不過也得守住就是了。首府Cluj-Napoca在德語中叫克勞森堡(Klausenberg),規模不大。今天和鄭州是友好城市。

獲得更多的電玩狂人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