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聖米歇爾山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聖米歇爾山是《文明6》中的一種奇觀,效果是+2信仰值,+2遺物槽位,您創建的使徒除了可以選擇的第二能力外還獲得了殉教能力,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明6聖米歇爾山的歷史背景故事,大家可以來看一看。
聖米歇爾山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聖米歇爾山—布列塔尼大區—法國
遊戲中:產力要求:710 / 文化要求:王權神授 / 地形要求:泛濫平原或者沼澤上。 / 效果:+2信仰值,+2遺物槽位,您創建的使徒除了可以選擇的第二能力外還獲得了殉教能力。
—簡介:聖米歇爾山坐落於法國布列塔尼大區的一座小島上,小島距離陸地有兩公里的距離,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著名的朝聖勝地,僅次於聖座梵蒂岡和耶路撒冷。聖米歇爾山所在的聖馬洛海灣是一片灘塗,潮汐不斷地將沉積物衝上岸,使得聖米歇爾山成為了一座孤島,只有漲潮時才形成島嶼,而退潮時通過灘塗與大陸聯通,頗具神秘色彩。這也是聖米歇爾山之所以如此受遊客歡迎的原因之一。
—歷史發展:在公元8世紀,一位法國主教奧貝夢到大天使michael顯靈,在他腦袋上開了一個洞,於是奧貝決定在這座島上建一個教堂獻給大天使,於是便有了聖米歇爾山這個名字的由來。1211年—1228年間,在小島北部又修建了一個以梅韋勒隱修院為中心的6座建築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羅馬式建築的風格。13世紀初,腓力二世 (法蘭西)火攻聖米歇爾山,致使隱修院北側建築嚴重損毀。同時諾曼底並入法國領土。戰後法王撥資修建,在原有的羅曼式建築之外加蓋了哥特式建築,使這裡成為諾曼底境內最具規模的宗教建築群,朝聖人數更盛。知道16世紀聖米歇爾山的修建才完工。1874年,法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進行為期百年的大規模複修工程,築起一條4公里長的堤道連接對岸陸地。
—島上建築:
聖米歇爾大教堂:聖米歇爾大教堂的建造,從1017年投下第一塊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續了60多個春秋。教堂分祭壇、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於高低不平的山頂無法提供寬闊平整的地基,人們便沿山坡修築了幾處建築以使教堂建在同一個水準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禱間實際上也成了羅馬式建築工藝的傑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門的大門廊,從門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羅馬與哥特式建築藝術於一身,大殿為典型的羅馬風格,其穹隆的開間多達7道,兩側的拱門式長廊之上的樓廊砌有羅馬式的拱窗,以保證教堂的通風與采光。與大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層圓形祭壇,祭壇四周的回廊不帶祈禱室。這種教堂的建築風格在諾曼底一帶很有代表性,曾經風靡一時。
本篤會修道院:修道院雖然經諸多建築師設計,但依舊保持著樸實無華、古色古香的格調,令人無處不感受到本篤教徒那靜思冥想、嚴苛簡樸的苦行僧生活。整個修道院分3層,被一堵高牆隔成兩部分,共有六座建築物。修道院的公共入口處在東南角,接著便是接待室和食品儲藏間。二層頗具檔次,一間帶有兩個壁爐的會客廳,專門接待有身份的人。會客廳的頂部也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氣魄,呈寬闊的穹隆形,並有交叉拱肋加固;另一間結構相同的屋子專供修士們從事謄寫手稿等腦力勞動,以及冬季取暖。相傳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確定了聖米歇爾山的神品級別後,這座大廳便更名為騎士殿。在修道院的第3層,與修道士的用膳室緊緊相連的,便是那西方奇跡的精華所在,即內院及其回廊。
—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聖米歇爾山遇到的危機:法國在19世紀修建的堤壩雖然帶來了方便,但是卻改變了潮起潮落的自然規律。人們建築長堤連接聖米歇爾山後,水流受阻,潮水的起落在沙地留下大量淤泥和沉積物,久而久之地勢變高,島的形狀改變,海潮奇觀亦隨之消失。專家估計,到2042年,這座名山更將被雜草包圍,大殺風景。
—成就:聖米歇爾山在197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每年聖米歇爾山會接待大約250萬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