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資訊
刺客教條 Assassin's Creed
  • 發售: 更新:2024-11-10
  • 發行: 平台:PC PS3
  • 開發: 育碧蒙特利爾工作室
  • 平台: 發售:2007-11-13
  • 類型: 動作角色
  • 語言: 簡中 英文
  《ASSASSINS CREED》是由《波斯王子》、《縱橫諜海》系列製作小組Ubisoft蒙特利爾工作室所製作的原創新作,所以在遊戲中不乏感覺到極為熟悉的遊戲風格。故事背景設定為12世紀末的歐洲,玩家扮演身手不凡的刺客Altair,為了結束幫派鬥爭而進行一項項暗殺任務。遊戲已第三人稱視角表現,遊戲風格不乏《波斯王子》的熟悉感覺,不過本作對應PS3平台,將會以極為華麗的遊戲畫面重新包裝起來,對於喜歡第三人稱動作遊戲的玩家而言本作絕對吸引。   《ASSASSINS CREED》是由開發過《波斯王子》系列的育碧蒙特利爾工作室開發製作,遊戲將會著力刻畫了環境中NPC的AI,使每一個NPC都能和玩家控制的遊戲主角產生互動。蒙特利爾工作室的技術指導-Claude Langlais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比如:如果主角在眾多人群中行走,主角會自動推開前面的NPC,(這點已經在前不久發布的遊戲視頻中有所展示),技術主管還繼續打趣地說,如果你推開了不應該被推開的惡霸,你可能會若上大的麻煩。還有,玩家可以通過幫助NPC,使之增加對其的好感度,進而是之成為你的幫手。   《ASSASSINS CREED》將會融入很多類似於《波斯王子》的動作要素,玩家可以通過簡單的操作,做出令人咂舌的高難度動作。給予敵人的致命一擊也將有多種表現方式,對於喜歡動作類遊戲的玩家,本作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作品。

《刺客教條》歷史資料匯總

NO.1哈薩辛刺客團

Assassin

遊戲中我們總可以看到這個詞,對了,這個詞就是暗殺者的意思。

伊斯蘭的本意是“順從”,意即順從真主的意願(主命)就可獲得和平和安寧、今生與來世的幸福。因此,伊斯蘭教常被描繪為愛好和平的宗教。然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伊斯蘭複興達到高潮,一部分伊斯蘭政治反對派的暴力趨向愈益明顯。及至80年代末,伊斯蘭複興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時期。其中,在伊斯蘭口號下的暴力恐怖浪潮再次席卷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伊斯蘭國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當代伊斯蘭政治暴力緣何如此劇烈,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如何,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筆者不揣淺陋,談一些自己的認識,錯誤和不當之處,希望能夠得到有關專家的批評和指正。

  一

  自從人類開始有了政治活動以來,以政治為目的的暴力活動就逐漸演化為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政治暴力在伊斯蘭教歷史上並不鮮見。四大哈裡發中有三位,即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都死於穆斯林的暗殺。所以有人認為,“從八世紀開始,暗殺者就對《古蘭經》進行比喻式的解釋,並殺死反對他們的人”1。正像伊斯蘭文明一樣,伊斯蘭的政治暴力很早就達到了異常激烈的程度。從歷史影響的角度看,伊斯蘭阿薩辛運動(1090~1275年)意義重大。

  阿薩辛派是什葉派伊斯瑪儀派的支派,是一個由哈桑·本·沙巴創立的宗教恐怖組織,其名稱源於阿拉伯語“哈希什”(大麻葉)一詞,服用大麻葉的人稱為 “哈沙希”。因該派敢死隊員在進行暗殺活動前服用大麻葉而得名,歐洲人傳訛為Assassin。阿薩辛派試圖“完善或純潔伊斯蘭教”,創建一個“真正的伊斯蘭國家”。其獨特之處就在於把暗殺作為實現其政治目的的手段。“阿薩辛派對伊斯瑪儀派的教義做了一些修改,從外界的觀點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暗殺’作為了一種神聖的宗教義務”2。阿薩辛派的暗殺活動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活動範圍和打擊目標的廣泛性。阿薩辛派決心把所有穆斯林重新融合為一個單一的共同體, 因此其活動不可能局限在一個國家內。他們的勢力擴展到波斯北部、伊拉克和敘利亞等戰略要地,從波斯東部到地中海沿岸的遜尼派哈裡發、總督和將軍都成為阿薩辛派的攻擊目標。1092年塞爾柱帝國的宰相尼扎姆·穆爾克成為阿薩辛派的第一個犧牲品。接著,哈裡發穆斯塔西德等著名人物遭到暗殺。入侵伊斯蘭世界的十字軍也成為阿薩辛派的打擊對象,特裡波利的雷蒙二世和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統治者先後遇難。二是暗殺活動的隱秘性。阿薩辛派極善於偽裝和保守秘密。他們執行任務時常裝扮成商人、旅客、甚至基督徒的模樣。為了謀殺某個著名人物,他們可以在其手下隱藏幾十年以爭取信任。當時的主要王宮和城市中都安插有他們的奸細,這使非什葉派統治者防不勝防。據記

  * * 注釋 * * *

  ①昂裡·巴賽:《伊斯蘭教簡史》,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60頁。

  ②《不列顛百科全書》第2卷,1964年版,第621頁。

  * * * * * *

  載,阿薩辛派曾兩次企圖暗殺抗擊十字軍的穆斯林英雄薩拉丁·阿尤布,因為他主張以遜尼派教義代替什葉派教義。薩拉丁及一些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君主如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裡克二世都曾被迫向阿薩辛派行賄以免受其攻擊。

  阿薩辛運動是一場帶有較多宗教性的政治暴力鬥爭。自從什葉派與遜尼派分道揚鑣後,什葉派就成為倭馬亞遜尼派政權殘酷打擊的對象。阿里的長子哈桑被擊傷。卡爾巴拉之役阿里的次子侯賽因被殺死。什葉派信徒受到各種迫害。據記載,哈裡發基亞德·蘇曼葉進入庫法時,“到處擊殺什葉派人,或埋於土中,刖其足, 斷其手,挖其目,將他們吊死在椰棗樹上示眾,並將其余的人統統驅逐出伊拉克,不使一人留下”2。什葉派多次發動反對遜尼派政權的起義,均遭到殘酷鎮壓。 11世紀末,哈桑·本·沙巴決心利用阿巴斯王朝陷於分裂之際,建立什葉派的至高無上地位。阿薩辛運動在伊斯蘭教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們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成為鼓舞後來者的精神源泉之一。穆斯林作家寫下了許多關於阿薩辛運動的小說和戲劇,把哈桑·本·沙巴譽為異教徒的“真主的復仇者”。

  在伊斯蘭的文化背景下,宗教矛盾、民族、部族和家族矛盾導致了阿薩辛運動及其他政治暴力現象。這些矛盾此後趨於尖銳和擴大,成為現代政治暴力的導火索。例如,阿猶矛盾引起的暴力衝突,黎巴嫩教派紛爭和內戰導致的政治暴力,使暗殺、襲擊、綁架事件層出不窮。當代伊斯蘭複興運動興起後,這種政治暴力愈演愈烈。

  在當代伊斯蘭複興運動內部一直明顯地存在兩種不同的潮流和派別。人數眾多的主流派,如埃及等國的“穆斯林兄弟會”、巴基斯坦的“伊斯蘭促進會”等,被外界稱為“溫和派”。他們屬於公開的、合法的宗教政黨或群眾團體,主張以合法的、漸進的方式、實現國家政權、社會制度、社會生活方式的“伊斯蘭化”,號召建立一個以“真主之法度”(伊斯蘭教法)為基礎的、名副其實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社會、伊斯蘭秩序。另一派是所謂的“激進派”,即崇尚暴力的極端主義派別組織。“極端派”主要是在西亞和北非的阿拉伯世界,據說有數以百計的大小組織。他們屬於被當局取締的“非法組織”,人數雖較少,但以“行動主義”著稱,能量和影響較大。他們認為以暴力手段推翻不義的統治者,才是改變伊斯蘭國家困境的唯一出路。但他們也不放棄各種形式的合法鬥爭,一旦合法渠道被堵塞,便訴諸暴力。阿爾及利亞、埃及、突尼西亞等國的政府一直在與極端的伊斯蘭分子作鬥爭,但政府的鎮壓往往導致極端分子們更猛烈的報復和反抗。

  二

  在伊斯蘭教歷史上頻繁出現謀殺和暗殺等政治暴力現象,有些西方學者因而認為伊斯蘭教富有戰鬥性,如奧利弗指出:“伊斯蘭教以劍開始,以劍維持,也將以劍終結。”3其實,就伊斯蘭教經典來說,它並不比其他宗教更好戰。《古蘭經》提醒人們應當“以德報怨”,並明確講:“誰願信道就讓他信吧,誰不願信道,就讓他不信吧。”4伊斯蘭教允許“有經典的”民族在繳納人頭稅的前提下保持信仰自由,對信仰多神教者先勸其皈依,不皈依者才處刑,但禁殺婦女、兒童和僧侶。那麽,究竟應該怎樣解釋當代的伊斯蘭政治暴力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基本事實,即伊斯蘭極端派的政治暴力隻

  * * 注釋 * * *

  ①富蘭克林·福特:《政治謀殺:從誅殺暴君到恐怖主義》,哈佛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頁。

  ②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92頁。

  ③諾曼·丹尼爾:《伊斯蘭教和西方:一種印象的形成》,愛丁堡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頁。

  ④馬堅譯:《古蘭經》,18:2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 * * * * *

  是當代伊斯蘭複興運動的一小部分。儘管因富於“行動性”,產生的影響很大,但絕不能將伊斯蘭極端派的政治暴力、恐怖行動等同於伊斯蘭主義(原教旨主義),繼而等同於伊斯蘭複興和伊斯蘭教。另一方面,認為伊斯蘭世界只存在“聖戰”,否認伊斯蘭的政治暴力和恐怖行動,也是不合實際的。尤其不應忽視的是, 既然伊斯蘭的政治暴力是當代伊斯蘭複興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出現就一定同當代伊斯蘭複興有著某些共同的原因。而關於伊斯蘭複興的原因,國內外學者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1概括地說,是困頓的生靈對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的抗議,是穆斯林對自己文化傳統的重新認同和對國家發展道路的探索。其中特別應該關注的是,在伊斯蘭世界,真主和伊斯蘭教的權威是難以超越的。各國的民族主義者無論多麽強大,他們都從未能建起一個完全獨立於宗教文化傳統的思想體系,而只是確立了政治統治,對宗教文化采取了融合和利用的態度。當出現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時,伊斯蘭教仍然是穆斯林大眾習慣的思維方式和政治語言,也許這可以說明緣何社會、政治的抗議注定要采取宗教的形式,因為宗教,特別是具有政教合一、族教混同、兩世兼重特色的伊斯蘭教至今仍有廣泛影響。而宗教作為人類深層的精神現象的一個特點,就在於當信奉它的民族或個人產生危機感時,傳統的宗教信念特別容易外化為人的行為,成為價值取向的源泉,甚至會導致常人難以理解的非理智的狂熱行動。除此以外,筆者還想提請注意四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政治環境。伊斯蘭政治暴力的熱點是在中東地區。中東的政治暴力源遠流長,古代世界著名的兩大暴力運動——猶太西卡裡運動(1世紀中期~70年) 和伊斯蘭阿薩辛運動都誕生在中東,它們集中東暴力文化之大成,對中東政治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二戰以來,中東是美蘇兩極爭奪的戰略要地。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以及黎巴嫩長達15年的內戰,使這一地區難有寧日。飽受戰亂之苦的一般民眾長期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生活,心理承受力畢竟有限。有著強烈自尊心、自信心的穆斯林,於困境、逆境中產生“信仰危機”,於是開始“易幟”,拋棄世俗的民族主義、社會主義,選擇“伊斯蘭的複興”。同時,國內民主政治的缺乏,西方大國的強權以及與以色列的對抗成為伊斯蘭政治暴力的催化劑。

  其次是民族特點。伊斯蘭的政治暴力是同歷史上某些阿拉伯民族特點聯繫在一起的。穆斯林的主體是阿拉伯人。據阿拉伯學者艾哈邁德·愛敏說,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人好戰成癖,“阿拉伯民族是神經質的民族,常常為了一點細小的事故而暴跳如雷,不可遏止。遇到個人的人格或部落的榮譽被損害時,立刻拔劍而起,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戰爭甚至已成為他們平常的習慣和日常的生活。”2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還包括其他一些民族的穆斯林,長期的部落械鬥和民族衝突在他們中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伊斯蘭教試圖以忠於更廣泛的兄弟情誼和一部廣泛的法典,來打破狹隘的民族意識。在建立對它的忠誠方面,伊斯蘭教確實逐漸獲得了成功,但忠於舊有部落的潛流仍然存在,它一次又一次地表面化,以致破壞和諧,造成分裂”3。當伊斯蘭熱情漸漸冷卻後,原有的矛盾凸現出來,衝突的各方都從伊斯蘭教中尋找理論根據。

  再次是宗教特性。伊斯蘭教是一個有著多面性的宗教,“它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忠誠之間,或像西方思想限定的那樣在‘教會、國家和社會’之間,沒有做出明確區分,沒有這種

  * * 注釋 * * *

  ①關於這些不同的解釋,請參閱:達蘇開:《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複興》,第35~36頁;阿尤比主編:《伊斯蘭複興的政治意義》,第271~290頁;劉競主編:《伊斯蘭複興運動論文集》,1989年。

  ②艾哈邁德·愛敏:前引書,第41頁。

  ③賽義德·菲亞茲·馬茂德:《伊斯蘭教簡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頁。

  * * * * * *

  區分給先知的子孫帶來了麻煩。結果,社會不滿很方便地用政治詞匯來確定,而宗教分歧幾乎自動地轉化為政治行動”1。民族分歧、部落矛盾導致了宗教派別的產生,各派在《古蘭經》中各取所需,皆以正統自居,而把對手貶為異端。在伊斯蘭教法中,叛教、瀆神、不信奉真主和先知是“最大的犯罪”,而在聖戰中殺人是正當行為。聖戰的犧牲者可進入樂園。阿薩辛派所以能視死如歸地從事暗殺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穆斯林崇拜烈士的心理。“襲擊者被稱為‘費達伊’(獻身者),表明他們是宗教獻身者,他們擺脫了一切罪惡,得以進入天園”2。政治矛盾,宗教分歧,民族、部族和家族間的隔閡,甚至僅僅出於對統治者的厭惡都可能引發暗殺等政治暴力現象。伊斯蘭複興運動興起後,在宗教名義下的政治暴力變本加厲,對待宗教的態度、與外國的關係等問題都可能引起伊斯蘭極端分子的不滿, 從而被貼上“偽君子”的標簽,而“殺掉一個偽君子勝過祈禱一千遍”。

  第四是聖戰觀念。伊斯蘭教主張為弘揚主道而舉行“聖戰”,視此為穆斯林應盡的義務。“聖戰”,通常是指當穆斯林的信仰和生存受到外敵嚴重威脅時,可在宗教領袖率領下,進行自衛戰。近代以來,“聖戰”觀念逐漸淡化。然而,伊斯蘭複興運動興起後,現代伊斯蘭反對派思想家針對穆斯林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發展了 “聖戰”的理論,使之成為反對派訴諸暴力手段的合法依據。他們主張:1.提高“聖戰”在伊斯蘭教中的地位。認為要脫離當代的“賈希利亞”(蒙昧狀態),僅僅改革是不夠的,只有通過聖戰,堅決摧毀現存的非伊斯蘭秩序。2.強調“聖戰”是穆斯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哈桑·班納規定聖戰是“五功”之外的第六功,認為“聖戰的手段超過了獨立判斷的智力活動”,要求每一位穆斯林兄弟會成員隨時準備為聖戰而獻身。33.“言論的聖戰”與“行動的聖戰”是並行不悖的兩種方式,聖戰的含義主要是指與現存社會政治制度的對立狀態。庫特布聲稱兄弟會“是生活在賈希利亞社會之中的信士共同體……與國家和社會沒有任何關係,並始終處在戰爭狀態”4。總之,在極端的伊斯蘭主義者看來,弘揚主道的神聖使命是高於一切的,而采取的手段則是無關緊要的,只要是為了複興伊斯蘭,什麽手段都可以采取,並心安理得,沒有絲毫內疚、負罪之感。並且,極端的伊斯蘭分子有自身的邏輯、思維方式、甘願自我犧牲的精神和“為主殉道”的思想,往往視死如歸。這樣,暴力、恐怖活動的頻繁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思想傾向上看,伊斯蘭極端派深受當代伊斯蘭主義(原教旨主義)的影響。這一思想基礎決定了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們採用的形式和象徵雖是傳統和宗教的,但表達的內容和意義卻是現代的和政治的。他們在伊斯蘭的名義下,希望以伊斯蘭原旨教義淨化世俗社會、反對不義的統治者、反抗西方的強權和霸權。為達到這一目的,其活動往往偏離宗教而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和行動性,常常表現出如下特點:

  首先,伊斯蘭的政治暴力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1928年成立的群眾性的宗教-政治組織——穆斯林兄弟會,開始時,它是一個非暴力的群眾團體。但在伊斯蘭世界政治現實的刺激下,其中一部分人逐步走上了暴力反抗的道路。40~60年代,該組織因遭到埃及當局的鎮壓而聞名。70年代以來,該組織發生分化,老一代成員大多經受了長期的監禁或處於非法地位,他們不主張采

  * * 注釋 * * *

  ①富蘭克林·福特:前引書,第99頁

  ②戴維·拉普波特:《恐懼與顫抖:三個宗教傳統中的恐怖主義》,載《美國政治科學評論》1984年9月號,第669頁。

  ③德克明傑·R·海瑞爾:《革命的伊斯蘭》,塞瑞科斯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頁。

  ④埃莫紐勒·西瓦恩:《激進的伊斯蘭:中世紀的神學與當代政治》,耶魯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85~86頁。

  * * * * * *

  取暴力、恐怖活動。而另一部分成員,尤其是年輕一代出於報復心理,組建起主張用全面暴力建立真正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秩序、伊斯蘭社會的極端派組織, 如伊斯蘭解放組織、伊斯蘭聖戰者組織、贖罪與遷徙組織等。這些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製造了大量暴力、恐怖事件。在埃及,穆斯林兄弟會雖已宣布放棄暴力,但它與極端派仍不能完全脫離聯繫。

  其次,伊斯蘭的政治暴力將矛頭主要指向以色列和一些世俗政府的背後支持者西方國家。1993年美國紐約世貿中心爆炸案和1995年法國巴黎市中心地鐵爆炸案等,令世界為之震驚。另一方面,一些伊斯蘭組織內部的矛盾也十分激烈,有時相互間也使用政治暴力。如哈馬斯攻擊巴解出賣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是背叛伊斯蘭教的“異教徒”。據報導,哈馬斯以“與以色列合作者”的罪名秘密處死了一些巴解組織的支持者。

  第三,伊斯蘭政治暴力不但採用武裝襲擊和暗殺等傳統手段,還採用了爆炸、劫持和綁架人質、襲擊西方國家使館和外交人員、製造跨國暴力和恐怖活動等現代手段。伊斯蘭極端分子通常要經過專門營地的訓練,掌握種種射擊、駕駛、爆破、綁架、縱火等技術後,根據組織的命令,去從事各種暴力、恐怖活動。對中東和平進程及國際社會的各種衝突來說,這些恐怖活動無異於火上澆油。

  近年來,伊斯蘭教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當代的伊斯蘭政治暴力更是對國際政治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這主要表現在:

  (一)《撒旦詩篇》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布了一道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法特瓦(宗教命令),提出不僅要查禁《撒旦詩篇》一書,還要懲罰作者拉什迪和出版者。雖然伊斯蘭各國對此反應不一,與伊朗的關係也有好有壞,但誰也沒有明確表示反對。而一些國家的伊斯蘭反對派組織都對死刑令表示讚同,如黎巴嫩的“真主黨”、巴勒斯坦的“聖戰者組織”。此外,幾乎世界各國的穆斯林也都表示會執行對拉什迪的死刑。面對如此景況, 西方各國一片嘩然,紛紛指責“這純屬無恥的恐怖暴徒行為”,聲稱“文明世界決不能容忍這種號召國際恐怖主義的行為”。《撒旦詩篇》事件導致了英國、伊朗兩國一度斷絕了外交關係。並且隨之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伊斯蘭複興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時期,伊斯蘭的政治暴力也逐漸愈演愈烈。

  (二)伊斯蘭極端勢力威脅一大片親西方的世俗政權,使西方國家憂心忡忡。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拯救陣線雖已遭鎮壓並被取締,但它對阿政權的威脅仍然是實實在在的。埃及伊斯蘭極端組織不斷以暴力手段襲擊政府要員及外國遊客,不但影響社會治安,而且嚴重危及政權穩固。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的宗教極端勢力反對政府的親西方政策,迫使王室在宗教對國家的控制上作出妥協。

  (三)伊斯蘭的暴力恐怖活動向歐美腹地蔓延,直接威脅西方國家的穩定與安全。近年來,一些伊斯蘭極端分子以移民身份進入歐洲,並在那裡積蓄力量,發展伊斯蘭組織,建立活動網絡。巴黎、日內瓦、波恩、羅馬、布魯塞爾等大城市都曾發生伊斯蘭組織策劃的暗殺和爆炸事件。西方輿論認為這種防不勝防的暴力襲擊比冷戰時期蘇聯的威脅更令人憂慮。

  (四)反對西方或反對親西方政權已逐漸成為一些伊斯蘭組織加強合作的基礎。伊斯蘭組織內部派系林立,長期陷於對立和鬥爭之中,但它們卻可以在反西方的旗幟下協調行動。近年來,西方大力推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進一步刺激了伊斯蘭組織的反西方意識。如蘇丹伊斯蘭陣線總書記哈桑·圖拉比倡導召開的“阿拉伯伊斯蘭人民會議”,有55個國家的代表參加,旨在團結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同對付以美國為首的敵人。各種不同背景和派系的伊斯蘭極端組織幾乎都可以在反對西方強權政治和文化滲透等問題上找到共同點。伊斯蘭極端派組織的政治聯合與暴力行動對美國構築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無疑提出了挑戰。

  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及其從事的政治暴力和恐怖活動極為惱火。1992年,美國國務院成立五人小組,專門研究伊斯蘭問題。1995年3月,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一項機密政令,要求“中央情報局和其他情報機構必須向白宮提供重要情報”,其中包括“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和恐怖主義活動”。這是冷戰結束後白宮首次頒發的諜報政令。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樣重視“中東和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問題”,希望同西方大國共同遏製“伊斯蘭原教旨主義”1。當代伊斯蘭政治暴力的衝擊力和震動力由此可見一斑。

  從本質上講,當代伊斯蘭極端組織采取的政治暴力和恐怖活動並不是伊斯蘭信仰的組成部分,也不是什麽宗教職責,而只能是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由於其攻擊和行動的目標常常波及無辜,違背了國際公法,所以,他們的政治暴力和恐怖活動越來越為世人所譴責,逐漸陷入孤立的境地。

《十字軍東征》—— 山中老人哈桑與阿薩辛教派秘史

引子:看過《倚天屠龍記》的列位看官,應該都記得波斯流雲三使和明教聖火令的武功吧?——不會吧,你隻記得乾坤大挪移了?哎,我看《倚天屠龍記》你是白看了,去再看一遍吧!那位說了:為何要在十字軍東征裡面插上一個山中老人霍桑(Hassan Sabbah,應該譯為哈桑·薩巴赫,下同)與阿薩辛教派秘史呢?是呀,有道理,這山中老人哈桑與阿薩辛教派莫非與十字軍東征有什麽關係不成?讓您猜著了,阿薩辛派的一支,就在安條克到的黎波裡之間的安薩裡耶山脈上定居,他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仇視遜尼派人士,經常搞暗殺活動,十字軍東征時,阿薩辛派不時與法蘭克人或塞爾柱人結盟,暗殺敵對首領,努爾丁的父親曾吉就是被他們暗殺的。如果要把阿薩辛派暗殺的名人名單開列出來,那將是很長的一串,在十字軍東征期間,阿薩辛(Assassin)這個詞成為"暗殺"的同義詞,也成為眾多王公貴人們的噩夢.........

一點說明:本文主要依據馮承均先生所譯《多桑蒙古史》的有關章節改寫,惟馮先生的譯文作於1933年,文中的眾多人名、地名完全依據《元史》的譯法,雖然對於研究元史的學者大有裨益,但我輩業餘愛好者看來不勝其煩,故Amenhotp在改寫時將文中所有非蒙古人名、地名盡可能地依照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1998年商務版藍旗譯本]和《阿拉伯通史》[1999年商務版納忠著]的有關人名、地名作了相應改動,以符合目前通用之譯名習慣,便於查找。只是本人見識淺陋,人名、地名改動難免有誤,還望方家賜教一二,如此,則Amenhotp幸甚!

1. 易司馬儀派=阿薩辛派

阿薩辛派名稱的由來:居《世界侵略者傳》所載,在敘利亞的易司馬儀派教徒別稱Haschischin,Haschisch在阿拉伯語中指一種乾草,可用於釀造麻藥酒。由此Haschischin在敘利亞豪蘭地區(地名,考證見前作"慘敗哈丁")將其讀做Assissin,豪蘭地區經常與十字軍王國打交道,故在十字軍編年史家筆下,易司馬儀派就變成了阿薩辛(Assassin)教派,成為刺客的詞源了。惟敘利亞易司馬儀派教徒何以別稱 Haschischin,則未見其詳。下文將此兩詞混用,列位看官記著了。

2. 易司馬儀派緣起

自從穆罕默德先知去世以後,圍繞著哈裡發的繼承問題,伊斯蘭教逐漸分裂成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惟遜尼派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不免對什葉派大加鎮壓,於是,什葉派內部也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兩個主要分支:塞德派與伊瑪目派,其中塞德派比較溫和,也比較接近遜尼派,而伊瑪目派則比較激進也較為神秘化,從中又逐漸演化繁衍出十二伊瑪目派、易司馬儀派和阿薩辛派,這幾派一派比一派神秘、一派比一派激進。下面大致講一下他們的教義,否則真的很難理解阿薩辛派教徒的很多行為。

首先說明,伊瑪目(Imam)是教長之意,十二伊瑪目派不承認穆罕默德身後的艾布·伯克爾、奧瑪爾、奧斯曼三人的正統性,他們認可的十二代教長的世系如下:穆罕默德(先知)—阿里(1)—哈桑(2)—侯賽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爾(5)—扎爾法爾·撒迪格(6) —.......此教派認為阿里的繼承人移傳了阿里身上的一部分神性,故繼阿里為教長者不會犯有罪孽,並通宵人類所不可知的神秘,是靈魂拯救途中的惟一導師雲雲。問題就出在第六代伊瑪目扎爾法爾·撒迪格(Dja'fer Sadik)的繼承問題上。扎爾法爾·撒迪格曾指定其長子易司馬儀(Ismail)為其繼承人,後因其沉湎於酒不能自拔乃謀廢之,另立次子穆薩(Moussa),但是有不少教徒謹尊前面的教義,認為教長既受安拉之感應而行事不得有誤,不得反悔,應該以第一次的指定有效。於是十二伊瑪目派遂告分裂,其追隨易司馬儀者,雖因易司馬儀於760年去世,未能克行教長職位,仍不承認穆薩的正統地位,遂奉易司馬儀長子謨罕默德(Mohammed)為第七代教長,於是同時出現了兩個第七代伊瑪目。由於易司馬儀之黨另創新意,別的教派都認為有十二代[可見的]伊瑪目,易司馬儀派認為謨罕默德為第七代也是最後一代可見的伊瑪目,兩派教義之別蓋在於此。

3. 易司馬儀派秘奧義[枯燥,可以不看]

易司馬儀派派遣傳教士(Dai)走遍四方,宣稱《古蘭經》的真諦應該用比喻法去解釋。宗教的真理本來具有內在的含義,卻被表面現象所掩蓋了。如果沒有接受過傳教士傳授的人,是不能揭開真理的奧秘的。易司馬儀派聲稱自己講述的是"內涵的真理",故又稱"內學派"(阿拉伯語為Bathiniyens)

易司馬儀派的秘奧教義是按九段傳授於教徒的。其在開羅傳授此秘奧教義者為傳道長(Da'yi-ud-Da'yat)。信徒在接受第一段教義之講述以前,必須立下重誓:若不守所傳授的秘義,若終止為易司馬儀派教友之友教敵之敵者,將受今世最大之災,來世最重之罰。傳道師必於信徒發誓之後,定其傳授報酬之價,必須確認其信徒已經接受所灌輸的秘奧教義,方才接著講述更高的教義。 [ 相約加拿大:楓下論壇 rolia.net/forum ]

初段至四段:安拉永以設立與保存其教之任務托付教長,教長應為信徒之唯一導師。安拉所造最為壯麗之物,為數有七,故教長為數有七。此七人名為:阿里(1) —哈桑(2)—侯賽因(3)—阿里·宰尼·阿比丁(4)—穆罕默德·巴格爾(5)—扎爾法爾·撒迪格(6)—易司馬儀之子謨罕默德(7)。謨罕默德所認識的秘密,為此前諸教長所未及,為安拉所授,再傳給易司馬儀派的傳教士,其他什葉派的傳教士皆不得知曉。

以一種新教代替舊教的設教人(prophet,預言家)為數亦有七。每一設教人在世時有輔佐人一人,合計輔佐人有七名名曰沉默人,其任務在於輔佐設教人而保存其教義而已。待此七輔佐人相繼去世,一個新的時代開始,另有一設教人出現,將以前所有宗教廢止,再立新教。設教人與輔佐人世系:亞當及其子Seth (1)—挪亞及其子Sem(2)—亞伯拉罕及其子易司馬儀(3)—摩西及約書亞(4)—耶酥及西蒙(即彼得)(5)—穆罕默德及阿里(6)。阿里之後,尚有輔佐人六人,即哈桑至易司馬儀六代伊瑪目,到了易司馬儀之子謨罕默德,則為第七代亦是最後一代設教人。凡人想得秘密教義正解者,必須向易司馬儀教派祈求;一切人類皆應該服從此設教人。

五段:最高教長應該有傳道師十二人周歷世界,其數乃神的智慧所決定。

六段:關於祈禱、布施、巡禮、清淨的秘義;切勿妄信傳說、簡單引證,隻應承認理性的證明。

七段八段:一種宗教的創始人必須有一傳授其訓誡的輔佐人。並為信徒解釋《可蘭經》的神秘意義。

九段:反覆重申此前所授教義,及其覺得信徒的確值得授以最高秘密時方才講授:"所謂創造及主因,蓋比喻物質的起源及變化,感應僅為精神之娛樂。傳道者以天啟之事傳於人類,而使其新教在秩序與正義之中合乎人類之需要。當此宗教為公益所必須時,始成為必須遵守之宗教.......雲雲。

易司馬儀派的教義中最重要者,在於宣揚"一個新的時代開始,另有一設教人出現,將以前所有宗教廢止,再立新教",另人聽著有點象《聖經·舊約》裡宣傳的" 彌賽亞",是不是?這正是他的危險之處,易司馬儀派宣傳的"期待中的伊瑪目"重返世界,鏟除暴虐,建立正義的學說,實際是一種隱蔽的反現實的政治活動—— 目標是當時(公元8到9世紀)統治伊斯蘭世界,正在對什葉派大加屠戮的阿拔斯王朝。

4.霍桑其人其事

公元8世紀到10世紀,在阿拔斯朝的統治下,易司馬儀派作為什葉派異端的一種,處境非常艱難,在遼闊的伊斯蘭世界東方竟毫無立錐之地,只能竄到敘利亞北方的安薩裡耶山區,潛伏下來,秘密活動。9世紀末,易司馬儀派首領歐貝杜拉·麥赫迪派遣傳教士到北非活動,經過武裝鬥爭,909年,在北非的突尼西亞建立了法蒂瑪王朝,公元968年,又佔領埃及,遷都開羅,遂自號哈裡發,稱綠衣大食,與巴格達的白衣大食、科爾多瓦的黑衣大食成鼎足三分之勢。

法蒂瑪王朝的哈裡發曾秘密派遣傳道師前往波斯,故在波斯也有相當多的易司馬儀派教徒。山中老人哈桑·薩巴赫(Hassan Sabbah)活動的年代正是11世紀末至12世紀20年代的波斯,當時波斯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如果波斯處在王權強盛的年代,是決不會容忍山中老人這樣的跳梁小醜在波斯境內割地為王的。可惜,波斯當時正處在動蕩不安之中。11世紀中葉,波斯的布威王朝(932-1055)正處於滅亡的前夜,塞爾柱突厥人的入侵給了布威王朝最後一擊。11世紀50年代,波斯地區一片混亂,財力耗盡,突厥人的領袖吐格利爾拜格沒費力氣就征服了波斯地區,1058年,吐格利爾拜格獲得了阿拔斯哈裡發授予的"東方和西方之王"的稱號,取得了統治的合法性。但是這個剛剛建立的塞爾柱突厥人的國家太野蠻,各地王公紛紛自立,吐格利爾拜格的侄子偉大的阿爾斯蘭(1063~1072)短短的9年統治中,雖然1071年8月19日在小亞細亞決定性的戰勝並俘獲了拜佔庭皇帝羅曼努斯,但其余時間就是在不斷的反叛-鎮壓-再反叛-再鎮壓的怪圈中走完的。他的繼承者,蘇丹馬立克·沙赫(1072~1092)在位期間就是山中老人哈桑活躍的時代。波斯的沙赫們雖然極力想在自己入主波斯以後隨手關上身後的大門,但是已經成為波斯人的塞爾柱人不能有效地保衛波斯滅遭野蠻的突厥人的入侵。馬立克·沙赫不得不與自己的親戚們以及河中地區的突厥族野蠻人的戰爭中耗費大量的時間,波斯、小亞細亞在突厥人的馬蹄面前瑟瑟發抖,內戰使無政府狀態到處橫行。

哈桑·薩巴赫,父親名叫阿里,是阿拉伯葉門地區霍麥伊爾部落(Homeirs)部落人,後遷徙到波斯的雷伊城[Rayi,Rai,今伊朗之德黑蘭],哈桑在此誕生。後來哈桑履行其教職,在波斯各地旅行多年,終於來到可疾雲城[此可疾雲非阿富汗之可疾雲(今加茲尼),在今伊朗德黑蘭西北,今名加茲溫]安頓下來,並派遣傳道師前往德裡姆地區[Deilem,地望不詳,據《草原帝國》,其地應在今伊朗裡海西南岸之吉蘭省左近,稱為馬讚德蘭地區,有別於今日伊朗的馬讚德蘭省],宣揚易司馬儀派教義,信徒日眾,哈桑遂自往Deilim地區,居於阿剌模忒(Alamout)城堡附近[地望不詳,或在今吉蘭省?],後又變更姓名移藏堡中。1090年9月6日,哈桑趕走馬立克·沙赫在城堡中的駐將馬哈迪(Mahadi)佔有此堡。哈桑佔有此根據地以後,複佔領附近諸鄉,組織成一個名叫魯德巴爾的地區[Roudbar,考今日吉蘭省南部厄爾布爾士山脈與克孜勒烏讚河之間有城名魯德巴爾],境內各城堡或以力取,或以計奪,在各險峻之處建城堡守衛。此地原來的領主來此劫掠,攻阿剌模忒城堡不下而去。

哈桑又派人前往庫希斯坦(Khuzistan)傳教[庫希斯坦,古地名,在阿富汗赫拉特-伊朗內沙布爾-伊朗伊斯法罕-伊朗亞茲德四城之間的廣大荒漠地區,今天的卡維爾鹽漠和加恩山脈地區],故易司馬儀派教徒在此也據險設堡——兩地都成了半獨立的王國。蘇丹馬立克·沙赫見易司馬儀派聲勢太盛,以為心腹之患,曾譴軍圍攻阿剌模忒堡和庫希斯坦境內諸要塞,但是1092年,馬立克·沙赫去世,波斯塞爾柱帝國內亂開始,無暇顧及,易司馬儀派勢力日見座大。

哈桑依靠盲信盲從的黨徒大搞暗殺,致使遠人畏伏。1092年馬立克·沙赫去世前約三個星期[1092年10月16日],哈桑將馬立克·沙赫賢明的宰相尼讚姆·莫爾克暗殺。哈桑在其所居高山上,掌握著敵人的生死之大權。偏偏此時塞爾柱王朝內亂,諸王公大臣也與哈桑勾結,剿除異己,遺禍江東。於是波斯國內到處都有刺客的身影,人人自危,告密日盛,無人不受猜疑。及1093年,馬立克·沙赫長子巴爾基雅魯克即位[1093~1104在位],曾被一名"內學派" (見前)所傷,其軍隊中亦有眾多易司馬儀教徒,於是手下諸將甲不離身,寢食難安。人民盛傳巴爾基雅魯克對易司馬儀教派友好,巴爾基雅魯克為釋其疑,嚴搜軍隊,大肆屠殺易司馬儀教派,並在國內各地鎮壓易司馬儀教派分子。

及巴爾基雅魯克之弟穆罕默德[1105~1118在位]即位以後,曾連續7年將魯德巴爾的莊稼破壞,欲用此法斷絕阿剌模忒及蘭巴撒爾(Lembesser)兩城堡的糧道,然後再圍攻。當時人們都認為阿剌模忒勢難久守,然而天佑哈桑,1118年穆罕默德死,其子馬赫默德·伊本·穆罕默德即位[1118~1131在位],其宮廷要人與哈桑私通者終止戰事,阿剌模忒等堡轉危為安。

後統治呼羅珊-東伊朗-河中地區的強大的蘇丹桑伽[馬立克·沙赫幼子,1096~1156在位]欲遣軍前往庫希斯坦境內掃蕩易司馬儀派城堡,哈桑遣使求和,桑伽不許。哈桑乃命蘇丹之一名侍者乘夜將一柄匕首插在蘇丹床前地上。桑伽醒來見此匕首,不知何人所為,乃密其事不發。不久哈桑來信稱:"設吾人對蘇丹陛下不懷善意,則地下所插之匕首將插於陛下之胸膛。"桑伽見信乃許以與易司馬儀派言和,終其身不複言征伐易司馬儀派之事。這也是哈桑勢力最強之時!

哈桑持己甚嚴,嚴守《古蘭經》訓教,決不逾越。觀其處置兩個兒子的嚴厲可見其性格之堅強。其一子因刺殺一名身為庫希斯坦長官的易司馬儀派教友,另一子因行為放蕩,皆被哈桑仗斃。

1124年5月23日,哈桑·薩巴赫以入居阿剌模忒堡之第34年去世。在此34年中哈桑從未下堡一次。走出其宅第僅兩次。哈桑終身都在密室撰寫教義統治國家。未死以前,哈桑將國事傳位於舊友蘭巴撒爾堡統將烏米德[Kia Buzurk Umid,齊亞·布左爾克·烏米德]。

5.哈桑以後的阿剌模忒堡主世襲及大事記

(1)烏米德[1124~1138]——(2)穆罕默德[1138~1163]——(3)哈桑[1163~1171]——(4)穆罕默德 [1171~1210]——(5)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6)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7)魯克賴丁·庫沙 [1255~1256年11月19日] { 楓下論壇 rolia.net/forum }

魯克賴丁·庫沙於1256年11月19日出降於旭烈兀西征波斯大軍,1257年往朝見蒙哥大汗時被殺於道。

烏米德任上[1124~1138],教主遣效死之徒暗殺政敵之風愈烈。其效死之徒自稱Fidayis,阿拉伯語犧牲之意。桑伽蘇丹之宰相阿布·納希爾曾率軍蹂躪易司馬儀派領地,次年即被暗殺。巴格達阿拔斯朝哈裡發莫斯忒爾·拉施德[1135],拉施德[1138]均被烏米德派人暗殺,此後,阿拔斯朝哈裡發遂不敢立於公眾面前。

烏米德孫哈桑任上[1163~1171],改變宗教習慣,哈桑自稱即將來臨的伊瑪目的輔佐人,命信徒不必再守齋月。遂為正統穆斯林所不齒,稱易司馬儀派為木剌夷人[Molahidas,阿拉伯語,迷路的人],1171年,埃及法蒂瑪王朝被撒拉丁所滅,撒拉丁使埃及重新改信遜尼派正教,鎮壓什葉派,特別是阿薩辛派的叛亂。哈桑遂自稱是法蒂瑪王朝帝系後人,意欲統一易司馬儀教派。不料,哈桑不久被其內弟所殺,1171年,哈桑之子嗣位,遂成為一切易司馬儀人之教主。

然而正統派視之如寇仇,Rouyan城伊瑪目法庫爾·伊斯蘭首暢其說,在加茲溫城告戒市民勿受其誘惑,凡有自易司馬儀派地界來者,一律斬殺。法庫爾·伊斯蘭旋即被人暗殺。

穆罕默德死後,其子扎剌勒丁·哈桑[1210~1222]改奉遜尼派正教。巴格達哈裡發曾使扎剌勒丁·哈桑部下前往暗殺麥加城之埃米爾,刺客不識其人,誤殺其弟。

阿剌瓦丁·穆罕默德[1222~1255]是一個精神病人,9歲即位,恢復易司馬儀派信仰,迫害遜尼派教徒。此人在位期間曾使人暗殺扎蘭丁蘇丹派駐剛加(Ganja)城的統將,只因此將對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使者不敬。刺客暗殺統將以後,氣焰囂張,持帶血之匕首進入剛加城堡,意欲刺殺扎蘭丁的宰相謝裡夫 -木裡克,幸虧宰相事發時不在家,免於一死。後刺客被居民用磚石打死,死前高呼"吾輩是吾主阿剌瓦丁·穆罕默德的犧牲"。1255年12月27日,阿剌瓦丁·穆罕默德被其子聯合其幸臣哈桑謀殺。

此前1251年,蒙哥即位為蒙古大汗,遣旭烈兀西征,消滅易司馬儀派。此次西征皆因此前蒙哥隨拔都西征時,曾遇見加茲溫城大法官舍思丁(Schems- din),見其人前來謁見時身著鎖子甲,怪而問之。大法官告以"常穿此甲以防易司馬儀人的匕首"並詳述此班暴徒之惡行。蒙哥聞之大怒,念念不忘,故於 1251年大會上將此目標提出。旭烈兀接此令,依計而行,終於在1257年年初消滅了易司馬儀派教徒,雖在繈褓亦不能免,魯克賴丁·庫沙全族被斬於加茲溫,不留一人。後呼羅珊蒙古大將以征發民兵為名,將庫希斯坦的易司馬儀教徒全數殺死,其在他處之易司馬儀人亦遭屠殺之命運。

勒內·格魯塞對蒙古西征消滅易司馬儀派的評價很有意思,我看可以拿來做阿薩辛派的墓碑,原話是這樣的:"這支恐怖教派曾令12世紀的塞爾柱蘇丹們束手無策;曾使蘇丹國和哈裡發王朝怕得發抖;曾作為一種促進因素助長了整個亞洲伊斯蘭社會的腐化和分裂;現在終於被鏟除了。蒙古人消滅了阿薩辛派,對文明和秩序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背景:十字軍東征前的阿拉伯人

622 穆罕默德撤至麥地那。

687 歐麥爾清真寺在耶路撒冷動工。

732 普瓦蒂埃戰役。

773 阿拉伯數字問世。

842 阿拉伯人佔領墨西拿和塔倫特。

842—902 阿拉伯人征服西西裡島。

950 以前波斯文版的《天方夜譚》出版。

1063 勃艮第人的十字軍進人西班牙。

1076 耶路撒冷落人塞爾柱人之手。

1086 阿爾豐索六世在西班牙被阿拉伯人擊敗。

1089 烏爾班二世組織法蘭克人十字軍迸人西班牙。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

1095 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費朗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 民兵十字軍東征。隱士彼得。屠殺猶太人。在小亞細亞被殲,潰退。

1097 十字軍與亞歷克西一世衝突,進人小亞細亞。

1098 法蒂瑪王朝佔領耶路撒冷。十字軍拿下安提阿,博希穆德成為安提阿君主。博杜安成為伊德薩伯爵。的黎波裡成為公國。阿什克倫戰役。

1099 7月: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法蘭克人的王國在耶路撒冷建立。德弗魯瓦當上國王,

隻接受“聖墓的保護者”的稱號。

1100 威尼斯和法蘭克人王國締結貿易協定。

1100-18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一世。

1101 幾次派遣援軍均告失敗。

1102 博杜安在拉姆勒獲勝。佔塞薩雷。

1103 十字軍攻佔聖-讓-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蘭打勝仗。拜佔庭人要求回安提阿。

1106 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裡吉·阿爾

斯蘭佔領梅利泰納。

1107 唐克雷德佔領拉奧迪塞。

1108 博希穆德被俘於亞歷克西一世。

1109 佔領的黎波裡和貝魯特。建立的黎波裡公國。

1110 博杜安一世佔領西頓。進攻的黎波裡。

1112 羅歇繼承唐克雷德為安提阿君主。

1113 土耳其人進軍。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戰敗。

1115 十字軍與大馬士革的阿塔貝克結盟。特勒達尼特戰役。博杜安一世攻佔莫阿布。

1116—18 博杜安一世進攻埃及。

1117—18 阿拉伯人重新佔領薩拉戈薩。

1118—31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二世。

1119 特拉基布蘭之敗。羅歇遇刺身亡。

1124 十字軍佔領蒂爾。

1125 伊斯蘭教徒佔領阿萊普,後來在阿齊茲為博杜安二世所擊退。

1126 博杜安到達大馬士革。

1128 曾吉控制阿萊普。

1130 曾吉佔領哈馬,進攻安提阿。

1131—48 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一世。

1135 曾吉進入的黎波裡公國。

1136 雷蒙成為安提阿君主。

1137 富爾克在巴蘭(蒙特費朗)投降。

1138 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認約翰·康尼努斯為最高主權。

1139 富爾克和大馬土革結盟對付曾吉。

1140 曾吉從大馬士革撤兵。

1142 十字軍在奧龍特河被曾吉打敗。

1143—45 拜佔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糾紛,雷蒙屈服。

1143—51 托羅斯二世把拜佔庭人逐出西裡西亞。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

1144 曾吉佔領伊德薩公國。

1146 努爾丁繼承曾吉王位。聖伯爾納在韋茲來發出號召,由法王路易七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展開第二次東征。

1148 包圍大馬士革失敗。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歐洲。

1149 努爾丁攻佔阿帕梅,殺死雷蒙。

1153 博杜安三世佔領阿什克倫。

1154 努爾丁佔領大馬土革。`

1155—56 雷諾洗劫塞浦路斯。

1158 博杜安三世重新佔領哈裡姆。努爾丁在布塔哈戰敗。

1159 安提阿承認曼努埃爾為君主。法蘭克人與拜佔庭人聯合圍攻阿萊普。拜佔庭與努爾丁清和。

1160 雷諾被努爾丁俘虜。

1162 博杜安三世的繼承者阿莫利一世。

1164 努爾丁佔領哈裡姆。

1167 希爾庫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開羅。

1168 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1169 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蘭克人與拜佔庭結盟。包圍達米埃塔。

1170 阿莫利在死海痛擊努爾丁,在加薩攻打撒拉丁。

1171 撒拉丁推翻開羅法蒂瑪王朝的哈裡發。

1174 努爾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撒拉丁奪敘利亞政權。

1177 撒拉丁敗於蒙吉薩爾,被博杜安四世擊敗。

1179 撒拉丁人侵蒂爾。

1180 撒拉丁和博杜安四世休戰。

1182 撒拉丁進攻納扎萊特、太巴列、貝魯特。

1183—84 撒拉丁佔領阿萊普,劫掠薩馬裡亞和加利利地區。

1185 博杜安五世,王位不久由德·呂西尼昂繼承。

1187 撒拉丁在哈廷擊敗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

1187 蒂爾大主教號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

1188 除了的黎波裡、蒂爾和安提阿外,撒拉丁佔領法蘭克人的全部領土。

1189 德·呂西尼昂包圍聖-讓-阿克。

1190 腓特烈一世進人小亞細亞,佔領科尼亞,後溺死。

1191 腓力二世和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理查攻克塞浦路斯,佔領聖約翰達克。撒拉丁在阿爾蘇夫戰敗。

1192 德·呂西尼昂拿下塞浦路斯。出身香檳區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蒂爾的領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薩辛派刺殺。理查在雅法打擊撒拉丁,敗於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後於奧地利被俘。

1193 撒拉丁去世。

1194 阿莫利繼承德·呂西尼昂的塞浦路斯王位。

1197 亨利二世去世。重新佔領貝魯特。伊貝蘭(Ibelin)的約翰一世成為領主。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

1199—1220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富爾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蘭德斯的博杜安九世同率十字軍東征。

1204 十字軍佔領君土坦丁堡。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

由耶路撒冷國王德·布裡埃納,以及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率領。1217敗於塔波爾山。

1218—19 十字軍佔領達米埃塔。聖·弗朗索瓦在埃及。

1221 十字軍遠征開羅,沿途燒殺擄掠。達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

1229 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個優雅尚智的宮廷。

1232 聖-讓-阿克自治區成立。

1239 十字軍在加薩戰敗。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244 基督教徒在加薩失敗。伊斯蘭教徒(卡爾茲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後佔領耶路撒冷。

1247 土耳其人佔領太巴列和阿什克倫。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

1248 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在塞浦路斯登陸。

1249 路易九世佔領達米埃塔。

1250 曼蘇拉戰役,路易九世投降,放棄達米埃塔以換取自由。馬穆魯克騎兵篡奪埃及政權。

1250—54 路易九世重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後離開東方。

1260—77 馬穆魯克騎兵的蘇丹巴伊巴爾

1265 巴伊巴爾佔領塞薩雷和阿爾蘇夫。

1268 巴伊巴爾佔領雅法和安提阿。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

1270 路易九世死於突尼西亞。

1274—75 馬穆魯克騎兵劫掠西裡西亞。

1277 安茹的查理覬覦耶路撒冷的王位,後奪取聖-讓-阿克。

1282 塞浦路斯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1287 埃及蘇丹卡拉溫佔領的黎波裡。

1291 卡拉溫的繼承者卡利爾攻佔聖-讓-阿克。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

NO.2十字軍東征

宗教外衣下的屠殺——十字軍東征

事件名稱    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    公元11世紀下半葉

發生地點    東地中海地區

推薦理由    宗教外衣下的殘酷戰爭,同時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融。

事件介紹

    十字軍東征,是羅馬天主教會和西歐封建主,打著從“異教”伊斯蘭教手中奪回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宗教旗幟,向東地中海沿岸各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從公元1096—1291年,戰爭斷斷續續地延續了兩個世紀,一共發動了8次,嚴重破壞了西亞和拜佔庭帝國的社會生產和文化,給東西方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11世紀,基督教教會的經濟實力和宗教威信迅速上升。教會不僅僅是宗教意義上的組織,還掌握著司法、行政等世俗權力。主教擁有大量土地,一些教職人員還擔任著國家的行政職位。宗教具有可以影響人們思想的優勢,更是增強了教會的勢力,教皇的政治權勢在一個時期裡甚至凌駕於國王之上,在西歐各國內往往起著最高仲裁者的作用。無節製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一些教會貴族貪得無厭的程度絕不亞於世俗貴族,擴張的欲望經常使他們蠢蠢欲動。

    與此同時,一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土耳其橫掃西亞。土耳其人英勇尚武,從11世紀初期開始,他們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巴格達、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小亞。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而巴勒斯坦卻是基督教的起源地。根據基督教傳說,耶穌生前就受難於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墳墓就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因此耶路撒冷被視為基督教的“聖地”。由於朝聖者眾多,耶路撒冷商業繁榮。土耳其到來後,極力推廣伊斯蘭教,對基 督教在當地的生存直接造成了威脅。

    11世紀下半葉,土耳其開始攻擊信奉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幾次戰爭後,東羅馬帝國全部潰敗,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拜佔庭)也陷入土耳其的軍隊手中。東羅馬皇帝無可奈何,只好向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德國救援,希望他們以基督教世界的領袖出面拯救“受苦受難的基督教兄弟姊妹”,並答應把東正教重新歸在教皇統治下。

    公元1054年,基督教教會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拜佔庭東正教會,東正教從羅馬教皇的統治下脫離出去。羅馬教皇一直希望控制東正教會,擴大自己的權勢。這次東羅馬帝國主動對過去的宗教爭端表示歉意,並許諾重歸教皇統治,羅馬教皇欣然同意。

    公元1095, 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意大利召開宗教會議,發表鼓動東征的演講。同年,在返回故鄉法國的途中,他也不忘四處遊說自己的主張。回到法國,烏爾班二世在法國中部奧文尼的克勒芒召集宗教會議,與會的有來自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各階層的數千名代表。

    會議將近結束時,烏爾班二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號召封建主把“騎士精神”帶到東方去,發動“神聖戰爭”,“踏上赴聖墓的征途”,用騎士的勇敢和對上帝的忠誠洗刷基督教所蒙受的奇恥大辱,將東方的基督教兄弟姊妹們從異教徒的手下拯救出來,將耶路撒冷從“邪惡的種族中”解放出來。

    當羅馬教皇訴說土耳其人如何殘酷壓迫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時,與會代表熱血沸騰,群情激憤,“拯救東方兄弟”、“消滅異教徒”、“解放聖地”的喊聲此起彼伏。他們齊聲高呼“這是上帝的旨意”。教皇繼續說道:“那東方的國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誰到那裡不會成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主會保佑你們無往而不勝的!”教皇還許諾:一切堅定的踏上征途的人,其罪孽都可以得到上帝的寬恕,死後進入天堂。

    情緒激昂的封建主、騎士和農民們紛紛湧向教皇隨從人員那裡,領取一塊紅布做的十字,縫在胸前或臂上作為參加東征的標誌,東征的隊伍由此被稱為“十字軍”。會後,西歐各國的教會、封建主貴族和社會其他各階層紛紛響應教皇的呼籲,積極參加十字軍。

    公元1096年8月15日,也就是聖母瑪利亞升天的紀念日,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啟程。

    第一次東征的十字軍由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軍隊組成,3—4萬人,分為兩批出發。首先出發的是農民十字軍,由來自法國北部、中部和德國西部的窮苦農民組成。他們拖兒帶女,組織渙散,而且由於給養不足,一路上殺人越貨,引起東歐人的不滿,狠狠打擊了他們,使軍隊在歐洲境內就損失過半。剩餘部分在尼西亞一戰中被土耳其軍隊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少數僥幸逃回。

    隨後,由騎士組成的十字軍,開始從法國、意大利和德國西部出征。比起農民十字軍來,騎士十字軍隊裝備更加精良,組織也更加嚴密。他們到達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後,沒有繼續前進,以集合為名義,滯留在城郊一帶,不時對當地居民進行騷擾劫掠。後來在東羅馬皇帝的一再催促下,才在1097年春繼續上路,渡過博斯普盧斯海峽,大舉進攻土耳其人。

    這時的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等地,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一些各自獨立的 小國。面對這支強悍的十字軍,這些小國一時難以組成統一的反抗力量。十字軍一路得以勝利進軍,先後幾次打敗土耳其人,佔領了愛德薩和安條克,搶劫了一些城市,接著向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推進。

    1099年6月,十字軍兵臨耶路撒冷城下。經過40多天的奮力圍攻,7月5日佔領了耶路撒冷。沙場上的屠殺結束了,對城市居民的屠殺卻剛剛開始。十字軍進入城市後,大肆搶劫財物,野蠻屠殺無辜的伊斯蘭教居民,連婦女和兒童都不放過。大約7萬多人死於非命,城內血流成河。僅僅在一所伊斯蘭大清真寺裡,就有1 萬避難者慘遭殺戮。隨後,十字軍對城內財富進行了肆無忌憚的劫掠,金銀珠寶被洗劫一空。為了尋找黃金,十字軍甚至用手中的劍剖開死者肚皮到腸胃裡翻找。後來為節約時間,乾脆將屍體堆積一起,燒成灰燼,在骨灰中扒尋。就這樣,“勇敢的”十字軍,用搶劫和屠戮“拯救”了耶路撒冷。佔領耶路撒冷以後,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南部建立起了4個十字軍國家,它們分別是:愛德薩伯國、安條克公國、耶路撒冷王國和特裡波公國。伯國和公國在名義上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但實際上各自獨立為了加強統治,十字軍還在佔領區建立了一批“僧侶騎士團”,一種特殊的宗教性軍事組織。“僧侶騎士團”直屬教皇,負責保衛佔領區和鎮壓反抗活動。

但是十字軍在東方的統治並沒有他們想象的穩固。1144年,土耳其軍隊猛烈進攻,攻陷愛德撒伯國,直接威脅安條克公國。為此,西歐各國又組織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指揮官是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的皇帝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1148年,十字軍圍攻大馬士革。大馬士革總督是用各種手段,致使十字軍潰散而敗。德王和法王先後狼狽返回,十字軍無功而返。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12世紀後期,東方形勢又出現變化。1171年,埃及軍隊首領薩拉丁發動政變,奪取王位,自立為蘇丹,建立阿尤布王朝。隨後出師西亞,征服了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一帶,將各伊斯蘭小國統一起來。1187 年,薩拉丁在底比裡亞湖附近的哈特丁向耶路撒冷軍隊宣戰,並在同年10月攻下了 耶路撒冷,此事震驚了整個西歐世界。1189年,十字軍第三次遠征。

    第三次東征由德王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查理共同率領。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查理素來不合,在一次矛盾激發後,法王腓力二世一氣之下撤軍回國。而德王腓特烈一世在小亞細亞渡河時不慎摔入河中淹死,他的軍隊隨之潰散。英王的軍隊孤兵奮戰,也沒有取得什麽成績,僅僅保留住了巴勒斯坦沿海一帶的狹長土地。於1192年和薩拉丁定下休戰3年的和約。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扣留,英國花費了10萬馬克的贖金,才把他贖回。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也沒有取得重大成果。但是,教皇諾森三世很快又組織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遠征的目標本來是埃及,但是為十字軍提供給養的威尼斯與埃及有密切的商貿關係,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威尼斯商人以利益相誘,唆使十字軍改變路線,轉而攻打東羅馬。當時東羅馬正發生王室內訌,皇帝被害,皇子外逃,正是虛弱之際。這批歐洲騎士見利忘義,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早已忘記了收復“聖地”的聖諭,暴露出了他們所謂的征討異教徒不過是侵略的借口。

    1204年,十字軍攻陷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後,故伎重演,屠殺居民,劫掠財物,搶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無法帶走的就予以毀壞,許多古典書籍化為灰燼。十字軍隨後又佔領了東羅馬的大量土地,在巴爾乾建立起一個拉丁帝國。但是十字軍的不義行為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1261 年,在當地人民的頑強打擊下,拉丁帝國滅亡,東羅馬復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後,西歐出現了“兒童十字軍”。一段時期內西歐各國盛行一種說法:以前的十字軍之所以屢屢失敗,是因為成年人罪孽深重,不能得到上帝的幫助。而兒童純潔無暇,沒有罪孽,一定能得到上帝的眷顧,戰勝伊斯蘭教。在教皇和封建主的煽動下,“深明大義”的父母們懷著神聖的心情,紛紛將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送到軍隊。

    1212年,法國數萬名兒童渡海“東征”,他們大多是農家子弟,平均年齡不超過12歲。但是還沒有來到目的地,一部分兒童因為船遇風暴,葬身海底,還有一部分在船到埃及時,被船主販賣為奴。德國的兒童十字軍也大部分因為疾病和饑餓,客死途中,剩下幾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賣掉不少。大約五六萬天真無辜的兒童死於“兒童十字軍”,充 分暴露了西歐教會和封建主的愚昧與冷酷。

    此後從1202年1270年,又進行了5次十字軍東征。由於將士人心渙散,無法團結在一起,每次都沒有重大成果。1270年第8次東征時,法王路易九世和英國王子愛德華終於意識到,想要征服埃及和巴勒斯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於是退出了東征的隊伍。1291年,十字軍在東方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被埃及軍隊攻破,至此,持續將近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十字軍東征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宗教信仰而發動的一系列戰爭,但是實質上它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11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商品貨幣關係逐漸發展。經濟的增長刺激了封建主的消費欲望和擴張野心。當時東西方貿易的發展,使東方大批貴重、精巧的貨物進入西歐各地,令封建主嘖嘖讚歎,無不嚮往東方。同時關於東方財富遍地、富庶繁榮的神話也在西歐各地流傳開來,令那些因為傳統習俗不能繼承遺產的封建子弟躍躍欲試、浮想聯翩。

    西歐的商人,尤其是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的商人,在東西 方貿易中嘗到甜頭。他們夢想從阿拉伯和東羅馬手中奪取東方的貿易市場,壟斷東西方貿易,在東方擁有更多的特權,以獲取更多的財富。

    11世紀的西歐農民長期處在封建主的剝削和壓迫下,生活 在貧苦和絕望中。他們相信東方遍地黃金的傳說,渴望擺脫貧困 和壓迫。同時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也相信教皇的允諾,相 信通過東征可以獲得上帝的恩典,贖免活著時候的罪孽,死後得 以進入天堂。

    於是,當教皇發出組織十字軍東征的煽動後,對東方肥沃土地早就垂涎三尺的封建主們、覬覦東方市場的商人們、急於發財致富的騎士們,還有夢想得到土地和財富的農民們,無不積極響應。但十字軍東征並不像教皇和教會宣傳的那樣,能滿足每個人的心願。

    這場斷斷續續進行了近 566 年的十字軍東征,不僅給遭受侵略的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社會生產和文化被破壞,同時也使發起侵略的西歐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十字軍東征使歐洲的騎

士、封建領主和教會大發橫財,卻沒有給勞動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許多農民被編入十字軍後,一路上受凍挨餓,生病陣亡,還有不少人被抓去賣為奴隸,成千上萬的農民就這樣慘死他鄉。

詳細的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

把十字軍戰爭分成確定的幾次例如七~九次,未免有些教條,各次十字軍戰爭之間既有不等的間歇,大體上又是川流不息的。有一種方法是將十字軍戰爭劃分成三個時期——征服時期、(穆斯林)反攻時期、零星時期。

當前文的前十字軍正處於被剿殺,幸存者的傷口還在流血不止的時候,由西歐封建貴族統領的十字軍就在沉重的馬蹄聲中出征了。面對十字軍有力的進攻,從小亞西亞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分裂而混亂的突厥人組織不起強有力的、統一的抵抗。十字軍一路上洗劫了一些城市,於1099年進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數萬平民慘遭屠殺。這次十字軍戰爭導致耶路撒冷王國等幾個十字軍國家的建立。

1096年秋天,來自法國、意大利和德意志西部的騎士隊伍從各地分路出發,他們有洛林的戈弗雷、布倫的鮑德溫和尤斯塔斯、佛蘭德的羅伯特、諾曼底的羅伯特、圖盧茲的雷蒙德、弗芒的休、布洛瓦的史蒂芬,以及意大利的波希蒙德和坦克雷德。這些人馬約有數萬人,分成四路行軍,在1097年春匯合於君士坦丁堡。

阿歷克塞一世對這支十字軍的感情是複雜的,他不僅依靠,也心存疑慮,感到恐慌。他軟硬兼施,設法說服、收買、施壓,要他們發誓,保證任何收復的被佔領土,都要歸還給自己正式委派的總督(這些保證後來被十字軍丟到腦後了)。很快,阿歷克塞一世派人幫助十字軍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十字軍首先圍攻尼西亞,當時羅姆蘇丹國的主力正在攻打波斯,內防空虛。由於拜佔廷皇帝的策劃,1097年早些時候,尼西亞向拜佔廷投降。經過一段休整之後,十字軍進抵多裡列,在這裡與突厥人展開了一場大戰,突厥人的主力被打敗。緊接著,十字軍橫掃小亞細亞,奔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拜佔廷也趁機收復小亞細亞西部。1098年鮑德溫脫離向南進軍的十字軍主力部隊前往東面的伊德沙(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面,今烏爾法),並成功地遊說伊德沙國王掃羅斯將自己宣布為繼子與繼承人。掃羅斯屬於希臘正教(希臘正教是東正教的一個分支)派別,在鮑德溫到來後不久,他的亞美尼亞人臣民便將他刺殺了。鮑德溫是否參與對繼父的刺殺未嘗可知,但是他因此而成為伊德沙伯爵國的統治者。伊德沙可算作是十字軍收獲的第一顆果實。與此同時,十字軍主力向安條克進軍並將之包圍,由於安條克城防堅固,十字軍攻打數月不下,1098年6月3日因守城軍叛變,安條克被攻克。十字軍入城後,對穆斯林居民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屠殺,全城財物搶掠一空。很快一支來自摩蘇爾的軍隊又來攻打安條克,十字軍進行了成功的防守。於是波希蒙德自居為安條克的統治者。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最血腥的一幕發生在耶路撒冷。1099年6月7日,四萬十字軍(其中精兵二萬)抵達耶路撒冷城下並將此城圍困,城中突厥守軍不過千人。耶路撒冷城用巨石砌成的城牆高大雄偉十分堅固,十字軍架木梯攻城未能成功。於是攻守雙方陷入相持階段。後來,十字軍用在周圍各地搶劫的木材製造攻城器械—— 攻城塔。攻城塔分成多層,塔中埋伏攻城人員,外面覆蓋以堅硬的牛皮,塔下設有攻城槌。攻城槌由一根巨型樹乾截鋸而成,頭部為羊頭形尖銳器,通過杠杆原理加上人力,槌頭可迅速在堅硬的城牆上撞擊出一個窟窿。一個多月以後,十字軍使用攻城塔攻城。穆斯林守軍也拚死進行頑強的抵抗;他們在牆上用沸騰的熱油潑向攻城塔,並向攻城塔投出火炬,十字軍被燙死和燒死許多。但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攻打,城牆被打開一個缺口,十字軍用點燃的木材放起火來,趁著大火的蔓延,十字軍終於在7月15日中午時分攻進耶路撒冷,經過激烈的巷戰,穆斯林守軍終不能支。

耶路撒冷陷落,十字軍遂大開殺戒,耶路撒冷成了人肉加工場。穆斯林平民,無論男女老幼,大多慘遭殺戮;逃到猶太教堂的猶太人,則是被活著燒死;而原來居住在聖城的基督徒,也難逃十字軍的殺人魔掌;僅在阿克薩清真寺,就有一萬(一說為七萬)多異教徒被屠殺,血水漫過腳踝。十字軍們甚至誇耀說,自己是在沒膝深的血流中走過聖地的。親身參與這一暴行的福爾克裡·沙特爾在《耶路撒冷史》中描述到,站在那裡的人,從腳面直到大腿都浸透著死人的鮮血。在大街小巷和廣場上,到處都是人頭滾滾,到處都堆滿人的手腳、四肢。十字軍暴徒為了搜尋黃金和金幣,又將死人的肚皮剖開查驗;暴徒們很快就覺得,一個一個地剖開肚皮顯然太麻煩,於是,他們乾脆就一連數日把屍體堆起來燒成灰燼,為的是更容易地從灰燼中尋找黃金和金幣。十字軍在耶路撒冷四處劫掠,他們還下達了這樣一條命令 —— 誰先闖進某家的宅院,誰就是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士兵則一夜暴富……接下來是十字軍的閱兵儀式,騎兵的馬蹄子在戰鼓聲中踏著異教徒的屍體呼嘯而過。他們的殘暴震驚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編年史學家毫不留情地將這些從未見過的十字軍,稱作“一群凶狠善戰的畜牲”。

耶路撒冷的異教徒被殺過之後,殺人魔王戈弗雷“榮耀”地成為“聖墓保護者”——這一浸透著人血的頭銜的擁有人;不過這位以殺人換取“榮耀”的頭銜的惡魔,把“聖墓保護者”這頂帽子戴了不到一年就嗚乎哀哉了。接著掌管這頂帽子的是鮑德溫,他把這頂帽子換成了“耶路撒冷國王”,此後這個由十字軍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又經過鮑德溫二世等人之手,統治範圍包括巴勒斯坦及敘利亞南部,其它一些十字軍基督教國家,也在名義上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王國按照西歐封建制模式製訂了《耶路撒冷條例》,其中規定了封建世襲制度以及領主和附庸關係。於是,耶路撒冷王國的臣民,無論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突厥人,還是信仰基督教的敘利亞人和希臘人,皆淪為封建世襲領主的私家農奴和依附民。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使得西方基督教教會看到武力對宣揚他們的上帝的重要性,於是又通過建立宗教性軍事組織(宗教騎士團),以保衛他們的勝利果實,鞏固被他們征服的土地;而從被征服地區掠奪的財富則可以用以招募這些武裝。早期建立的宗教騎士團有“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和“醫護騎士團” (Knights of St. John)。宗教騎士團的任務是守衛基督教國家,沿途保護並救助朝聖者。他們自有一套規章制度,名義上聽命於教皇;但是實際上,宗教騎士團不過是民族與宗教壓迫的工具;而且隨著時間的演變,他們自身也直接參與搶劫、經商和放高利貸,“聖殿騎士團”據說還是現代銀行業的鼻祖。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是西方基督教收獲最大的一次十字軍的戰爭,以後的諸次重要的十字軍的戰爭,幾乎都沒有取得什麽決定性的成功。

拜佔庭的阿歷克塞一世和威尼斯、熱那亞的商人也各有所獲。前者借這次十字軍戰爭收復了小亞細亞北部的領土;後者則分享了地中海東岸的一些貿易港口,這是城市商人支持十字軍戰爭所獲得的報償。

第二次十字軍戰爭

在經過一段相對平和的間歇之後,新一輪十字軍聖戰的號召從教廷發出。起因是當年在第一次十字軍戰爭中第一個建立的十字軍國家——伊德沙伯爵國,在 1144 年被滅亡,於是教皇發起第二次十字軍戰爭的動員令。1147年,來自德國和法國的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後來他們分別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被擊潰,余者於 1149年返回歐洲。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之後,以耶路撒冷王國為代表的十字軍國家一方面享受了東方的富庶繁榮,另一方面它們的內部紛爭也使得自身被削弱,崇尚武力的騎士精神也大不如前。1144年,號稱伊斯蘭捍衛者的讚吉拿下了十字軍堡壘伊德沙城,從而導致這個基督教國家滅亡。1145年教皇尤金三世傳下聖戰宗教令,號召發動第二次十字軍戰爭。

在法國,神職人員伯納德在十字軍隊伍面前高舉十字架進行演講;1146年12月,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也曾親耳聆聽伯納德以“基督”的身份布道。1147年5月,德、法十字軍出發,這次十字軍分別由康拉德三世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指揮。

康拉德三世首先到達君士坦丁堡,因為與拜佔庭皇帝曼努埃爾關係不睦,所以德國十字軍提前離開君士坦丁堡進入小亞細亞。或許德國人的離開是上天懲罰十字軍的征兆。德國人連等待落在後面的法國人的耐心也失去了,命運繼續讓他們提前上路,朝伊德沙奔去。康拉德三世把隊伍分成兩路,結果兩路人馬先後在當年10 月和次年初,被突厥人擊潰。

法國十字軍在拜佔庭受到的禮遇比德國人也好不到哪裡去,拜佔庭拒絕出兵援助他們。法國人在尼西亞接納了先前潰敗的德國十字軍的殘部,但是陸地進攻沒有進展,他們索性從海路前往敘利亞及巴勒斯坦。

在耶路撒冷,康拉德三世說服這個十字軍國家的國王鮑德溫三世參加對大馬士革的進攻,儘管此時耶路撒冷王國與大馬士革之間簽有停戰協定。1148年7月,進犯的十字軍在敘利亞大馬士革被讚吉次子努爾丁·讚吉擊敗,十字軍佔領大馬士革的企圖也以失敗告終。

最後,康拉德三世和路易七世在沮喪中被打回了老家,不過第二次東征的十字軍在潰敗時還遭受了饑饉和疫病的折磨,生還者無幾。

第三次十字軍戰爭

在第二次十字軍戰爭過去差不多40年的時候,一場被列為十字軍戰爭史最激動人心的戰爭——第三次十字軍戰爭登場了。這場戰爭是十字軍戰爭進入第二個時期 ——穆斯林反攻時期最重要的標誌。經過這場戰爭,十字軍在第一次東征中摘取的最大一顆果實——耶路撒冷王國,從地中海東面的版圖上消失了。戰爭同時也締造了一位東方的英雄和伊斯蘭聖地的捍衛者——薩拉丁。

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薩拉丁基本情況。1138年,薩拉丁出生在提克裡特一個庫爾德人之家;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大馬士革度過的。1168年,埃及的法蒂瑪哈裡發王朝因受到耶路撒冷王國的進攻,向薩拉丁所在的讚吉王朝求助,薩拉丁應邀隨叔父前往馳援,次年擔任了法蒂瑪王朝宰相之職。1171年,法蒂瑪王朝的哈裡發故去,薩拉丁於是就在這個王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阿尤布王朝。1174年春,阿尤布王朝的宗主國的蘇丹努爾丁·讚吉去世,羽翼漸豐的薩拉丁適時宣布脫離與宗主國的臣屬關係,而讚吉王朝隨後也陷於分裂。薩拉丁又趁機向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發展,同年10月28日兵不血刃進入大馬士革,但是拿下讚吉王朝的都城阿勒頗則是在數年後的1183年。他繼續花了不多的時間統一他的國家。

至此,薩拉丁的“薩拉森帝國”已經完成對耶路撒冷王國的戰略包圍,而埃及與敘利亞就像一副石磨的兩個磨盤,只要石磨轉動,夾在中間的這個十字軍國家就會變成粉末。

薩拉丁的確是一位頗具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的領袖。其表現是,在阿尤布王朝建立之後,首先他不僅完成了對一些處於分裂狀態的穆斯林國家的統一,實現對耶路撒冷的戰略包圍,而且他還承認已經喪失實權的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裡發的宗教領袖地位,以實現伊斯蘭世界的團結。其次,薩拉丁主動與拜佔庭帝國締結和約,從而將它與羅馬教廷離間開來。當這一切(包括政治的與外交的)工作完成之後,薩拉丁才把目光轉向真正的事業——打敗十字軍。

此時,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薩拉丁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東風。

時機出現在1186年冬~1187年春,耶路撒冷王國一個叫雷納爾德的公爵打劫了一支自開羅到大馬士革的埃及商隊,商隊的隨同人員大多遇害。薩拉丁先是禮貌地向耶路撒冷王國提出抗議,並要對方懲辦凶手,歸還貨物,釋放在押商人。但是這位公爵用尖刻的語言回復說,薩拉丁應該去找穆罕默德要回這些東西。於是, “在耶路撒冷親手宰了那個無賴”,這時便擺上薩拉丁的議事日程。其實薩拉丁的目標就是收復落入十字軍之手88年的耶路撒冷,而這位愚蠢的公爵不過是在不知不覺之間,當了一回牽在薩拉丁手裡的木偶。

在中世紀,商隊對於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不僅關係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還涉及國家的形象和尊嚴。襲擊一支商隊成為引發一場戰爭的理由或借口,甚至導致毀滅一個國家,是屢見不鮮的,例如30年後花刺子模就重蹈了這樣覆轍,栽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手裡。

1187年對於薩拉丁來說是不平凡的,在這一年裡,那個十字軍的耶路撒冷王國,在他眼裡已經來日不多。他也注定要在這一年功成名就,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以下從導致耶路撒冷王國滅亡的一次經典戰役——哈廷之戰開始。

6月下旬,薩拉丁從埃及以及敘利亞南北兩面集結兵馬(可能約有二萬多人),準備向耶路撒冷王國進攻。他采取的是聲東擊西和引蛇出洞的戰術,虛以部分兵力佯攻伯爵雷蒙德的妻子艾希法的封邑太巴列,實以主力埋伏準備殲滅來自耶路撤冷的增援之敵。遭到進攻的艾希法認為自己在薩拉丁手下走不了幾個回合,立即向耶路撤冷求救。反倒是艾希法的丈夫雷蒙德對薩拉丁的實力頗有認識,主張靜觀局勢變化;而那個狂傲的雷納爾德則大罵雷蒙德是個懦夫,並極力慫恿國王居伊下令發兵。國王居伊、雷蒙德和雷納爾德等人,率步兵一萬餘、騎兵3200(含騎士1200)向北出發前去解救太巴列。耶路撒冷至太巴列之間有很長的旱漠,士兵們在盛夏穿行,酷熱和饑渴足以能夠消耗戰鬥力的一大半兒。這一切早已在薩拉丁的掌握之中。他不斷派出小股騎兵騷擾來自耶路撒冷的十字軍。他們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行動遲緩,隊伍脫節,直至太巴列湖西岸的一個叫哈廷的村莊附近,終於進入薩拉丁的主力部隊的口袋之中。這一天是7月3日。

薩拉丁命令點燃四周的灌木叢,用濃煙熏嗆他們。這些十字軍早已極度乾渴,加上煙熏火燎,肺都要炸開了,而太巴列湖雖近在咫尺,但是卻隔著對方的包圍圈兒,結果一些士兵死於酷熱焦渴。

4日清晨,薩拉丁命令部隊收攏包圍圈,向十字軍發起衝擊。穆斯林弓弩手密集的箭矢射向缺乏保護的十字軍步兵,使步兵損傷慘重。國王居伊忙中出錯,命令步兵向中央集中,本意是讓防護較好的騎兵抵擋敵人,不料這一調動反而使自己的隊形發生混亂,局面更加被動。穆斯林大軍逐漸壓縮包圍圈,十字軍只好集中衝擊力最強的騎士突圍。薩拉丁的應對辦法是,讓自己的軍隊留出一條縫隙放走一部分騎士,之後又重新圍上包圍圈,其他突圍的人則大多倒在穆斯林的陣前。十字軍步兵眼見突圍無望,紛紛扔掉武器投降,其它人也跟隨著成了薩拉丁的俘虜。哈廷之戰十字軍步、騎兵陣亡數以千計,“聖殿騎士團”大頭領傑拉德與阿卡主教死於亂陣,國王居伊、雷納爾德和大部分十字軍被俘,隨軍聖物“真十字架”落入對方手中,只有雷蒙德等少數人衝出重圍,但他在三個月後就死了。

哈廷之戰對耶路撤冷王國來說致命的一擊,這個基督教國家的精銳部隊幾乎都在這次戰役中被殲。接下來,收復太巴列等城市,對於薩拉丁來說,不過是履行一下手續而已。

哈廷之戰的三個多月之後,當薩拉丁的大軍開到耶路撒冷城下的時候,這座城市幾乎已經沒有抵抗的資本了。穆斯林的軍隊將耶路撒冷圍攻十多天;與此同時,薩拉丁平靜地等候在城外的帳篷裡,他清楚這場戰爭對雙方意味著什麽。城裡派出使者向薩拉丁求降,使者說城內的基督徒已被徹底擊敗。薩拉丁把進入耶路撒冷的時間選在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的神奇旅行。10月2日,薩拉丁率領穆斯林將士走入耶路撒冷城門,這座城市在陷落於十字軍之手 88年之後又迎來了新的主人。

在耶路撒冷大約居住有10萬以上基督徒,此時,他們的命運都攥在勝利者的手中。就在這座城市,88年前十字軍對異教徒的屠殺依然歷歷在目;同樣還是在這座城市,伊斯蘭聖地也遭到褻瀆和玷汙,阿克薩清真寺被改為聖殿騎士團的總部兼馬廄,金頂清真寺則成了基督教堂。但是薩拉丁的舉動完全出乎基督徒的意料,他不但沒有報復,反而一進城就下令禁止殺戮和搶掠,保留基督徒的私人財產,充許他們在交出微薄的贖金後帶著這些財產返回在歐洲的老家。薩拉丁和他的弟弟阿迪爾還親自用自己的錢,為一些交不起贖金的基督徒支付了贖金。據說實際上只有一萬八千多人交了贖金,那些交不起贖金的後來也一樣被釋放了。數萬基督徒就是這樣全身而退,踏上返回家鄉的路途的,而且沿途還受到“異教徒”士兵的保護。

不僅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是活著離開的,戰俘也大多保全了身家性命。薩拉丁仁慈地將國王居伊和貴族騎士都釋放了,這些騎士中的貴族終於在對手身上體會到什麽是騎士精神;普通軍官和士兵則被處罰為奴。但是,教皇的“聖殿騎士團”不在赦免之列,在薩拉丁看來,這些以“聖騎士”自居的人作惡太多,而且傲慢無禮,是信仰上的敵人,最後有200名聖騎士被處死。至於那個打劫商隊的公爵雷納爾德,薩拉丁果不食言,親手宰了他。

被十字軍佔領88年的聖城,就這樣重新回歸到穆斯林手中,十字軍徹底失去了在東方的統治根基——耶路撒冷王國,而且地中海以東的其它的基督教小國也大多陷落,只剩下像特裡波利和蒂爾這樣的小城邦了。

金頂清真寺金頂上的十字架被拆除,宣禮的聲音再次回蕩在阿克薩清真寺的上空。薩拉丁也未關閉聖城的大門,他保留下基督徒的聖墓教堂,使耶路撒冷這座聖城仍然是其它宗教的根。

薩拉丁不僅在伊斯蘭世界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而且他還以高貴的氣度和寬厚的性格贏得了西方人的尊敬。其原因主要在於其人品的偉大,軍事才能在它面前倒是有些相形見絀。相信許多民族都能找出幾個創建豐功偉業的英雄好漢,但是一個像薩拉丁那樣寬恕失敗者的英雄恐怕沒有第二人,因此歐洲的編年史學家視他為 “浪漫的騎士精神”的楷模。

蒂爾的主教把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帶回教廷,教皇烏爾班三世聽到這個消息後,震驚得一口氣沒上來,竟然當場氣絕身亡。

烏爾班三世的繼承人格列高裡八世號召發動新一輪聖戰奪回聖城,起來響應的是德國的“紅鬍子”弗雷德裡克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法王菲利普二世、英王理查一世(“獅心王”)。

1189 年春夏之交,弗雷德裡克一世帶上長子施瓦爾本公爵從雷根斯堡出發了。“紅鬍子”的10萬鐵騎遠非當年的彼德和瓦爾特的烏合之眾可比,所以首先倒霉的,還是東面的鄰居匈牙利人,這回匈牙利人可是敢怒不敢言,只有任憑德國人修理了。在拜佔廷境內,德國人繼續摔摔打打,拜佔廷皇帝艾薩克二世雖然痛恨這位霸道的 “紅鬍子”,對十字軍包有敵視的態度,可是人家身後站了數萬德國大漢,也只好乖乖地打開君士坦丁堡的大門。這一年的冬天,德國十字軍是在君士坦丁堡度過的。

1190春,德國人渡海進入小亞細亞,初戰告捷,而當地諸國面對強大的德國蠻牛,都避之惟恐不及。可是沒有多久,德國人的軍心士氣便遭受致命的打擊。 6月 10日,弗雷德裡克一世竟然背運到陰溝翻船的地步——在西裡西亞渡過一條叫薩勒夫的小河時落水溺斃了。沒想到“紅鬍子”這位強大的君主的一世英名在一條陰溝裡劃上了句號。這一年他65歲(一說為67或68歲)。儘管德國的十字軍兵強馬壯,然而死了“紅鬍子”這支隊伍群龍無首,大部分人失去了東征的興趣,立即就掉頭回家了。於是,小亞細亞就成了他們向東走的最遠的地方。“紅鬍子”的7000多名騎士沒有隨大隊人馬返回,繼續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前進,後來還參與了圍攻阿卡之戰。

法王菲利普二世是從海路出發的。1991年法國的十字軍抵達蒂爾,4月他們與康拉德·蒙費拉以及那些沒有返回德國的“紅鬍子”的殘部一起,將薩拉丁的沿海要塞阿卡包圍起來。

這個來自蒙費拉(位於意大利西北部)的康拉德原本是拜佔廷皇帝艾薩克二世的女婿,因為老婆的娘家人後來對他不信任,於是他在1187年跑到敘利亞參與十字軍的戰爭,並在耶路撒冷陷落後不久,在蒂爾成功地組織基督徒守住了這個十字軍的堡壘。

一路在海上磨磨蹭蹭的英王理查一世,到1991年6月才趕到阿卡城外,與圍攻城池的法國人和德國人匯合。而理查一世也當仁不讓地當起了總指揮,其他十字軍因為在城外耗了多時,這時已經元氣大傷,只好聽任“獅心王”的差遣不敢做聲。十字軍不僅建造了三座巨大的移動塔攻城,及用拋石機向城上發射石塊兒,而且理查一世的大船還把從貝魯特趕來支援的穆斯林船隊給擊沉了。理查一世在打仗上確有一套,7月12日就把阿卡拿下了。不過也該菲利普二世等人點兒背,他們流血流汗與阿卡的穆斯林守軍死磕數月,長臉的事最後卻落在初來乍到的英國佬身上,不憋氣窩火才見鬼呢。

穆斯林丟了阿卡實屬無奈,因為這時的薩拉丁已是兩線作戰。薩拉丁本人忙於在幼發拉底河流域平定內亂,無法分身到阿卡參加與十字軍諸王的會戰;而阿卡城的穆斯林守軍已經頑強苦撐好一陣子,直打到攻守雙方屍橫遍野。薩拉丁知道一個小小的阿卡城在十字軍強大的聯合攻擊下肯定是守不住的,於是在與理查一世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將阿卡放棄了。薩拉丁答應給理查一世20萬金幣和釋放1500名基督徒戰俘,條件是十字軍不得屠殺城內的穆斯林。但是對於薩拉丁來說,不幸的是,等到約定的時限一到,作為一國之君他竟然貧窮的到了湊不出20萬金幣的地步,只好先送給理查一世一部分金幣,希望對方再寬限一些時日。但是理查一世是個認錢不認人的主,在俘的3000名(一說為2700名)穆斯林在8月22日立馬被按期處死了;當然薩拉丁送來的那部分贖金他也是照收不誤的。這件事也令薩拉丁十分懊惱。

理查一世的做事風格與薩拉丁確有天壤之別。在西方的一些歷史學家的筆下,號稱“獅心王”的理查一世每每是一個天降大任於斯人的騎士英雄,但是從人格上看,他具有凶狠和貪婪兩種惡魔般的品質。小萊斯頓在書中說他是一個嗜血成性、長於戰鬥的人,相比之下薩拉丁則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與仁慈的勝利者(《神的鬥士: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的“獅心王”理查和薩拉丁》,Warriors of God: Richard the Lionheart and Saladin in the Third Crusade)。其實“獅心王”這一綽號就說明理查一世有一顆像獅子一般凶狠的心。在三年前(1188年),正是這位“有一顆像獅子一般凶狠的心”的家夥以造反起家,把自己的親爹打的滿地找牙,不久就給活活氣死了。說到理查一世的貪婪,這是指他對錢財的一種特有的催青,而且他還一向善於拿別人的東西來賣個好價錢。1191年春天,正當菲利普二世等人在敘利亞準備忙於與異教徒開戰的時候,理查一世卻悠閑地在地中海上漫步,先是西西裡,然後在途徑塞浦路斯的時候,索性順便把這個大島從拜佔庭人手裡奪了過來,然後以10萬金幣的價格賣給無家可歸的前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貴族流浪漢居伊了。而對於掌握在自己手中的3000名穆斯林俘虜,要價20萬金幣且不還價,這個“獅心王”也實在太黑了點兒。對於理查一世來說,有時貪婪還是他實現戰爭的手段。一個恰當的例子是,為了支付十字軍東征的開銷,他在英格蘭及原法屬領地上,向所有不參加東征的人徵收高達10%動產稅稅率的“薩拉丁十一稅”,稅率之高實屬罕見,而且稅名也屬於首創。

攻克阿卡也是十字軍分裂的開始,法國人和德國人對“獅心王”的指手畫腳很不服氣,可又無可奈何。德軍指揮官利奧波德(奧地利公爵)一直要求與理查一世平起平坐,當阿卡城被攻陷的時候,德國人興奮得把德國旗幟掛了起來。可是理查一世連這點面子也不給,命令手下硬是衝上城頭把利奧波德的德國旗幟扯下撕個粉碎。失去了弗雷德裡克一世的德國人竟跌份到如此地步,的確是虎落平陽被犬欺啊。誰讓他們的“紅鬍子”淹死在小亞細亞那條該死的陰溝裡呢。菲利普二世的待遇比德國人也好不到哪裡,作為一個法國國王,在別人的帳下當馬仔,被一個脾氣暴躁的冤家吆來喝去,實在有失體統。而且一段時間以來,他與理查一世在戰略上又多有不合,於是挨到這一年的8月月份,菲利普二世終於呆不下去了,他借口生病離開返回法國,走時留下一萬名法國十字軍。其實理查一世巴不得菲利普二世早點兒卷鋪蓋卷兒走人,少了一個競爭對手,他將是這場聖戰惟一的英雄。

1191年9月,薩拉丁才騰出手從幼發拉底河流域歸來對付他的對手“獅心王”理查一世。不過薩拉丁來得遲未必是壞事,因為這時在他的敵人中間,已經少了菲利普二世等人,否則兩個甚至三個打一個,耶路撒冷可真是凶多吉少了。薩拉丁先是圍攻基督徒手中的沿海重鎮雅法,目的是把理查一世引過來,在途中解決這些十字軍。這時十字軍的隊伍意見並不統一,除了理查一世大家都提出應該以阿卡為依托對耶路撒冷發起決定性的進攻,這也是他們此行最主要的目標,但是理查一世並不急於攻打聖城,而是執意要向雅法進軍,等解決雅法問題之後再解決耶路撒冷。正如薩拉丁所料,“獅心王”此時想做的,是直接與薩拉丁面對面大乾一場。

應該說,理查一世是一位頗具軍事才能的統帥,在接下來的表現中,在戰術上他幾乎是無可挑剔的,讓薩拉丁吃盡了苦頭。對這一點西方的歷史學家對自己的騎士英雄是不惜筆墨的。但是他卻不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在戰略上層面上他還有一點兒優柔寡斷。這使得他喪失了攻克耶路撒冷的機會,最後只好在薩拉丁堅固了城防之後,遠遠望著這座城池的城頭黯然轉身離去。耶路撒冷本是這次東征的終極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十字軍淹死了一個“紅鬍子”弗雷德裡克一世,氣跑了一個菲利普二世。或許“獅心王”內心裡有更高的籌謀,他或許希望直接地、徹底地打敗薩拉丁,讓這位伊斯蘭世界的不世英雄的一世英名從此終結。他曾一度希望放棄攻擊耶路撒冷,轉而進軍薩拉丁阿尤布王朝的老巢埃及,這也從側面說明他的野心甚至可比當年的亞歷山大。不過即使如此,理查一世在指揮一支龐大的聯軍上也顯得霸氣有余,氣量不足,這不僅使得那些在阿卡城頭受過他撕旗之辱的德國人憤懣地退場了,留在隊伍中的法國人也暗中遭到他的清算,連鼻子都給氣歪了。

這一次薩拉丁仍然沿用以往慣用的戰術,即發揮阿拉伯輕型機車兵行動迅速的特點,在理查一世的隊伍的行軍路途以小股騎射騷擾十字軍,引誘他們追擊,等到敵人被折磨的憔悴不堪的時候,再反身將敵軍吃掉。

但是這次薩拉森遇到的是一生中最強勁的對手。首先,由阿卡出發向雅法行軍,理查一世是沿海岸走的,這樣,一路上容易得到海上船隻輸送的補給物質。其次,更重要的是,理查一世仔細研究過穆斯林的戰法,行軍中不僅任憑對方輕型機車左右騷擾引誘不為所動,而且編排出一種步兵陣形戰術去對付薩拉丁(步兵在以往的十字軍中常常不受重視),即以步兵應付騎射部隊,前排步兵將長矛斜插在地上,使對方騎兵靠近不得,在長矛中間安插射程超過對方弓箭射程的長弓射手。在理查一世的指揮下,這種陣形始終保持的較好,結果薩拉丁的人馬損失很大,無奈只好放棄輕型機車騷擾戰術,率部正面迎擊“獅心王”的十字軍。

9月7日,雙方在雅法北面的阿爾蘇夫相遇,由此第三次十字軍戰爭的兩位最重要人物直接發生碰撞。這場戰鬥對於薩拉丁來說進行的異常艱苦。十字軍射程極遠的英國長弓使薩拉丁的輕型機車兵在一波波衝擊中紛紛落馬;而長矛兵更是與長弓兵有序地配合,令對手突入不得。這種步兵戰法令薩拉丁的騎兵無所適從,他們甚至連敵人的重騎兵都很難引誘出來(薩拉丁原本希望把他們引誘到英國長弓的射程之外吃掉),因為他們的重騎兵也只有當對方在長弓和長矛的打擊下出現混亂時,才出來衝擊和包抄。另外,十字軍步兵的自我防護也做的很充分,他們都穿著弓箭無法穿透的氈衣,即使氈衣中箭,仍然可以在陣中作戰。薩拉丁發現處於後隊的十字軍 “醫護騎士團”比較薄弱,便命令手下射殺了他們很多戰馬,使其幾乎癱瘓,但是終不能扭轉戰局。這樣勝利的天平就越來越向十字軍一方傾斜。薩拉丁只好讓部隊退向海邊的一片叢林,伺機殺敵,因為損失太大,於是下達了全面撤退的命令。阿爾蘇夫之戰終結了薩拉丁不敗的神話,也是十字軍自哈廷戰役以來的首次重要的勝利。

1192年上半年,理查一世打算進攻聖城耶路撒冷,然而向耶路撒冷進軍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面前有一位強大的對手,一個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震驚的薩拉丁。理查一世曾兩度將部隊開拔到可以看到聖城的不太遠的地方,無奈面對薩拉丁及穆斯林大軍,不得不退縮回去。他曾發誓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前絕不看聖城一眼,而且有一次他偶然在聖城外面的一座山丘上看到了聖城的城牆,只好用盾牌遮住自己那張痛苦的臉。在這段時間,薩拉丁認真地加強了駐守聖城的部隊,耶路撒冷的城防也得以鞏固。經過不長的休戰之後,1192年7月,薩拉丁帶兵突襲雅法並拿下該城;同月,理查一世率軍又從水路攻入雅法城內,經過一番苦戰把這座城池給奪了回來。薩拉丁贈馬的故事就發生在理查一世的這一次奪城之戰中。當理查一世攻入城內的時候,已經處於劣勢的薩拉丁發現他的對手沒有騎馬,竟然找來兩匹好馬讓弟弟阿迪爾在陣前送給理查一世,理查一世也沒客氣,欣然接受了戰場上的對手的贈馬。雙方陣前的士兵都被薩拉丁贈馬的舉動弄得目瞪口呆。不過這件事後來廣為流傳,成為浪漫騎士精神的美談。理查一世就是騎著薩拉丁的贈馬把這位浪漫騎士趕出了雅法,而薩拉丁也是雖敗猶榮,走的像個紳士。

離開雅法的薩拉丁繼續上演浪漫騎士的故事。當得知理查一世患病臥床的消息之後,他便派人給對手理查一世送去了水果和醫生,而此時薩拉丁自己也是身染病屙。薩拉丁楞使800年後的讀者真真一睹什麽叫國際主義。

但是,“獅心王”是難以撼動這位浪漫的騎士薩拉丁的。十字軍無力攻打聖城,這使得理查一世萌生退意。於是雙方就在1192年的9月2日達成一個協議 ——耶路撒冷歸穆斯林所有,非武裝的基督徒獲準可以前往聖城朝聖。在協議上簽字的雙方是薩拉丁與理查一世。協議表明,第三次十字軍戰爭以十字軍的失敗宣告結束。9 月底,“獅心王”理查一世啟程離開巴勒斯坦,以後他也再沒有望見過耶路撒冷的城牆;而薩拉丁依然是聖城的保護者。

第四次十字軍戰爭

1198年,初登大位的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號召發動新的十字軍戰爭(英諾森三世出身於意大利孔蒂家族,據說這個家族至今為教會貢獻了九位教皇),但是君主們並沒把教皇的“聖諭”當盤兒菜。當時英國和法國這一對老冤家彼此正打的死去活來的;德國人早就看不慣教皇的頤指氣使,此時也正熱衷於搶奪教皇手裡的權力;而且,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失敗,也使西歐的君主們喪失了對穆斯林再一次發動戰爭的興趣。

然而事情的發展在1199年出現了轉機。法國中北部紐利的一位教士富爾克的一次繪聲繪色的布道演講,使聆聽演講的基督徒熱情高漲,他們索性借一次騎士比武大會將十字軍組建起來。大會主辦者叫蒂博三世,是一位香巴尼的伯爵,他也因此成為十字軍的首領。不過這位伯爵次年就死了,來自意大利蒙費拉的伯爵博尼費斯頂替了他的空缺。博尼費斯的家族有一些人是東方十字軍的乾將,在第三次十字軍戰爭中提到的那個康拉德是他的兄弟,前耶路撒冷王國國王鮑德溫五世是他的侄子。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既定的攻打目標是埃及,可是最終倒霉的卻是拜佔廷帝國。其實拜佔廷栽在十字軍手裡早已不是第一次,在以往的十字軍戰爭中,拜佔廷就曾經屢屢被十字軍順手牽羊。不過這次“牽羊”對它來說卻是致命的。

這次十字軍戰爭名義上是由西方基督教會策動的,但是教會很快就喪失了對十字軍的實際控制權。

十字軍組建好之後,頭領博尼費斯及德國皇帝派人前往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共和國,商談請它們派船運兵到埃及事宜。十字軍之所以求助於它們,就是希望利用他們的大船從海上東征埃及,因為走陸路實在太費時、費力,當然奪回耶路撒冷也在計劃之中;而那些城市商人們也是有錢支助戰爭的。一些商業城市特別是熱那亞,似乎對與穆斯林打仗並不感興趣,但是威尼斯共和國答應有償地出船運輸三萬三千五百名十字軍和四千五百匹戰馬(代價是八萬五千銀馬克以及分得包括土地在內的戰利品的50%)。其實埃及當時是這些意大利城邦的重要商業夥伴,讓十字軍把埃及搞成烏煙瘴氣的,意大利商人們當然是不高興的。

1201年,十字軍的人馬如約來到威尼斯,人數比預計的要少一些,然而他們在威尼斯遇到了麻煩。老奸巨猾的威尼斯瞎眼總督恩裡科·丹德羅,以他們付不出早先答應的巨額船運費用為借口,拒絕送他們上路,威尼斯人甚至還在利多島設障攔截十字軍。其實威尼斯人是另有所圖的。在恩裡科·丹德羅和威尼斯人的威逼、遊說下,十字軍決定改變初衷,幫助他們攻下亞得裡亞海的港口城市薩拉(即扎達爾,位於今克羅地亞)。這座港口城市曾經在威尼斯人的管轄之下,不過這時佔有這座城市的是匈牙利人。於是倒霉的匈牙利人又一次成為十字軍的犧牲品。為了與十字軍拉攏關係,這位瞎眼老總督甚至還在聖·馬可大教堂舉行過一次入伍(即參加十字軍)表演秀。這樣,以所謂的聖戰為借口的十字軍這回連最後一塊遮羞布也不要了,索性為威尼斯人當起了雇傭軍,只要雇主給好處,沒有什麽不可以乾的。十字軍得到回報是,免除十字軍欠下的巨額外債(使用威尼斯的船隻以及在威尼斯吃住的花費),分享戰爭成果。正所謂 “吃人家的嘴短”。

1202年10月,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從威尼斯出發,他們帶了70余艘戰船和約150艘貨船,由海路向薩拉殺來。殺戒一開就於11月24日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這座城池。匈牙利人也是信奉西方基督教的基督徒,它的國王甚至還曾經“舉起十字架”表示宣誓效忠。“舉起十字架”在當時具有特殊的含義,這意味著“舉起十字架”者自願成為十字軍的一員,加入到消滅異教徒的行列。薩拉的居民將印有十字架圖案的旗幟懸掛在城頭,以及各家各戶的窗外,以此表明他們與十字軍不僅是同一個上帝的子民,而且是同一個教會的信眾。但是這根本無濟於事。

就這樣,十字軍在狡猾的威尼斯人的威逼、利誘之下,上了這些奸商的賊船。雖然威尼斯人以索取巨額欠費為威脅,使這些十字軍不得不充當殺人越貨的流寇,不過威尼斯人給他們以平分戰利品的回報,也足以令負債經營的十字軍們垂涎欲滴了。

十字軍的頭領博尼費斯在打薩拉之前不知何故離開隊伍,跑到斯瓦比亞的一個表兄弟菲利普那兒,幾年前被推翻的拜佔廷皇帝艾薩克二世的兒子阿歷克塞·安吉盧斯,也在那兒避難。不知這種巧合是有意的安排還是純粹的偶然。阿歷克塞·安吉盧斯以替十字軍向威尼斯人返還所有費用為條件,要求博尼費斯幫助他打回拜佔廷當皇帝。對此,博尼費斯感到盛情難卻,因為阿歷克塞·安吉盧斯答應的條件挺優厚,拒絕實在有點兒可惜。博尼費斯在心裡打起如意算盤,他想奪回兄弟康拉德早先在拜佔廷所擁有的領地,這個康拉德曾是早年的拜佔廷皇帝曼努埃爾二世的女婿,後來失寵被老婆的娘家人給驅逐了。另外,阿歷克塞·安吉盧斯以拜佔廷的東方正教歸附於西方基督教為誘餌,請求教皇支持他父子反對篡位的拜佔廷皇帝阿歷克塞三世;而且他還搬出在德國當皇帝的姐夫,說和十字軍幫助他回去複位。

博尼費斯和阿歷克塞·安吉盧斯是在科孚島與十字軍匯合的。

當威尼斯人得知阿歷克塞·安吉盧斯和博尼費斯的主意之後,他們欣然支持這個計劃。這些年來威尼斯人時常受到拜佔廷的進攻,沒少吃虧,商業活動也受到製約。

教會下面的教士也積極說服十字軍攻打拜佔廷。他們認為信奉東方正教的拜佔廷與穆斯林關係曖昧,在第三次十字軍戰爭中還與薩拉丁結盟,對十字軍抱有敵意,而且在第二次十字軍戰爭中既不出工也不出力,所以應該讓這個邪惡的國家長長記性。

1203 年5月末,十字軍從安德羅斯島向君士坦丁堡進發,6月底,他們的船隊就把拜佔廷的艦隊給打垮了,7月初進抵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要處金角灣。當十字軍開進到拜佔廷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城下的時候,城內的老百姓並未打開城門夾道歡迎阿歷克塞·安吉盧斯的歸來。因為與十字軍沆瀣一氣的阿歷克塞·安吉盧斯在國民心中形象太差,他們寧可支持現任的篡權者當皇帝,也不喜歡他這個與可惡的十字軍勾搭在一起的流亡者。不過現任皇帝阿歷克塞三世表現也實在太差,這個家夥在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的過程時候,席卷國庫財物,攜眷逃往色雷斯了。於是十字軍用刀劍把阿歷克塞·安吉盧斯按在君王的寶座上。這樣,一個引狼入室的家夥搖身一變成了阿歷克塞四世,擔任被廢黜的老爹艾薩克二世的輔帝。

可是雇別人打仗是要花錢的,阿歷克塞四世的登基使得原本被阿歷克塞三世席卷過一回的國庫變得更加空空如也。

君士坦丁堡人對十字軍的憎恨是顯而易見的,來到城裡的十字軍時常受到敵意的攻擊,而十字軍更是打砸搶的行家裡手。阿歷克塞四世不得不設法平息混亂,出面請十字軍到金角灣對面安營扎寨。然而即使如此,十字軍仍然進城興起暴亂,直至把君士坦丁堡城區燒去一片,他們還為放火找出一個理由——那裡有一座清真寺。

人們當然痛恨阿歷克塞四世這個“漢”奸,一個叫阿歷克塞·杜卡斯·摩祖弗羅斯的臣子索性把阿歷克塞四世給掐死了,而艾薩克二世不久也死了,於是阿歷克塞·杜卡斯·摩祖弗羅斯自行加冕成了新皇帝——阿歷克塞五世。

死了冤大頭阿歷克塞四世,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可不答應,因為他是十字軍的財神爺,他們送他回拜佔庭執政就是為了獲取豐厚的報酬。他這一死報酬豈不沒了著落?於是在1204年春天,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在簽定瓜分拜佔廷的協議後開始攻打君士坦丁堡。新皇帝阿歷克塞五世讓他的軍隊到城外列隊,擺出一幅要玩兒命的架勢。阿歷克塞五世的軍隊雖然素質不行,可是人數比對手多的多。看到拜佔廷人在城外黑壓壓展開一大片,十字軍們頓時心虛一大節,甚至連做飯挑水的火夫都把水壺當頭盔扣在頭上站在隊伍裡充數。就在這個時候,阿歷克塞五世竟然鬼使神差地命令自己的部隊撤回到城裡,真不知他心裡是怎麽想的,可能他自己心虛不敢硬撐。看來拜佔廷落到這個身份上也真是朝中無人了,連廖化那樣蜀將都找不出。

十字軍開始攻城,阿歷克塞五世果然是一個懦夫,他被嚇的乾脆趁夜扔下城池,步阿歷克塞三世的後塵逃跑了。儘管守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還是招架不住敵人凶猛的進攻。4月13日,十字軍從城牆的缺口打進來,先是佔據西北角一片區域,隨即就放起大火燒出大片的灰燼和瓦礫。與此同時,從海上攻城的威尼斯人也爬上君士坦丁堡的城頭。君士坦丁堡終於失守了。

失守之後的君士坦丁堡迎來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野蠻的十字軍在城裡連續洗劫數日,光熊熊大火就燃燒了三天三夜。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金碧輝煌令這些身綴紅十字的野蠻人瘋狂。他們把大門上的金銀裝飾硬是給剝了下來,把鑲有金銀珠寶的聖壇砸碎,為的是得到珠寶,把銅像扔進熔爐鑄成錢幣。他們還把騾馬牽進神聖的教堂馱運戰利品。他們把君士坦丁堡的住宅、宮殿都被踏為平地,就連教士和修女的住屋也不能幸免。亞歷山大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品之一部分——青銅飾金的四匹駿馬,被威尼斯人從君士坦丁堡賽馬場運走,成了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拱門之上的裝飾物(現在遊客看到的是贗品,原品靜靜地躺在教堂內部的存儲間裡。)。這四匹駿馬在18世紀曾經被拿破侖擄掠至巴黎,擺放在盧浮宮門前不遠處的“小凱旋門”上;不過法國人在1815年不知何故又把它們還給了威尼斯。那些隨十字軍而來的教士們,儘管他們脖子上掛著十字架,也爭先奮勇地參與劫掠。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圖書館在哄搶中被付之一炬,珍貴的雕刻、抄本化為灰燼。搶劫和破壞過後接著便是屠戮,住在這座城市的基督徒和無辜居民慘死無數。他們甚至還乾起挖墳盜墓的勾當……就這樣,一座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原本擁有40萬人口的大都市——偉大的君士坦丁堡,劫後已然是廢墟一片,近千年的文化遺產從此萬劫不複。

君士坦丁堡大劫過後,勝利者開始瓜分拜佔廷,這是十字軍與威尼斯人早就預謀好的。

受益最大的是威尼斯人,他們不僅佔去拜佔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而且愛琴海和亞得裡亞海沿岸許多港口被劃在威尼斯商人的名下,他們還得到了克呂特島,甚至在君士坦丁堡最主要的街市區也有他們的國土,按照威尼斯總督的話說,他是“拜佔廷帝國八分之三的君主”。從此,威尼斯當上了地中海的商業霸主。馬克思曾經一針見血地說到:“威尼斯人以皇帝的空號給予十字軍蠢物,讓他們擁有無法實現的統治權,自己則獲得‘遠征事業的實利’。”

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但是財大氣粗的威尼斯人並不信任十字軍頭領博尼費斯,於是佛蘭德斯的伯爵鮑德溫九世,在1204年5 月16日被推上這個十字軍拉丁帝國的第一任統治者的寶座。博尼費斯則跑到希臘東北部建立了一個臣屬的薩洛尼卡王國;此外,十字軍還建有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即雅典公國和亞該亞(伯羅奔尼撒)公國。

羅馬教皇也不甘寂寞,英諾森三世雖然表面上先是斥責幾句,但是很快就為十字軍的行為找出理由。他說君士坦丁堡發生的事情是“拜佔廷人對基督教背教的天譴!”於是新任命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拿著教皇的委任狀堂而皇之地走馬上任了,西方基督教的神杖終於戳在東方的君士坦丁堡的土地之上。

拜佔廷帝國已經分崩離析,一些余黨逃亡到尼西亞建立了尼西亞帝國。人們通常把尼西亞視為拜佔廷的繼承和延續,因為它在57年後的1261年8月滅掉了仇家——十字軍的拉丁帝國,重新恢復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佔廷帝國。當然這與熱那亞人的幫助分不開,因為熱那亞人的商業活動受到威尼斯人和十字軍的排擠,他們於是轉而以海軍和金錢支持尼西亞帝國。不過由於第四次十字軍戰爭的嚴重衝擊,這個重新站起來的拜佔廷帝國以後的日子也是國運日衰,一蹶不振,直至被奧斯曼突厥人徹底打敗。

一連數次十字軍戰爭的失敗,使得一些人把失敗的原因歸罪於那些參加戰爭的人罪孽過於深重,因而他們失去了上帝的庇護,一些老年修士鼓動說,唯有天真的兒童才有能收復失地。據說有一個12歲的牧羊娃自稱是耶穌的肉身顯靈,以耶穌的名義號召各國兒童參加十字軍東征。

1212 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特殊的十字軍,他們舉起十字架,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準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其實他們大多是貧苦的農家孩子,年齡不超過12歲。這些不幸的孩子的結局有兩種,第一種是隨船只在風暴中葬身海底,另一種則一到埃及,就被船主給販賣了。在德國,也有差不多數目的兒童受騙入伍,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前往熱那亞,途中大部份死於饑餓和疾病,許多孩子潰散開來,流浪乞討,幾千個到達意大利的兒童又被拐賣掉不少,剩下的孩子因無人照料,只好回返,但基本都死於饑餓和疾病。數萬天真無邪的孩子就這樣成了“聖戰”的殉教品。

第五次十字軍戰爭

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布教令,要求基督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但是英諾森三世在教令中把歐洲的君主們排除在外,因為他們只是熱衷於彼此之間的戰爭,正互相殺的死去活來的;不過他們大多也不太把教皇放在眼裡。教皇要求教士們走出去,深入到社會的基層進行布道宣傳,將廣大的普通基督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爭取到十字軍中來。其實這種鼓動群眾的手法,說起來倒是有點兒類似於中國文革時期的串聯。

但是,法國當時正熱衷於對阿爾比教派的討伐,因此應者寥寥;其它國家也是反響平平。

英諾森三世果然有一股棄而不捨的勁頭,為了將十字軍戰爭早日付諸實施,他繼1213年的教令之後,於1215年11月在教廷的拉特蘭教堂主持召開了宗教大會。這次大會從規模和人數上都創下歷史之最,與會者包括71名大主教、412名主教、900名各種修道院院長,以及一些王公貴族及其代表,合計約有 1500人。大會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實現重新奪取耶路撒冷的美夢。英諾森三世還提出,擬建中的十字軍將完全置於教皇的控制和指揮之下,以免像第四次十字軍那樣被奸詐的威尼斯人牽入旁門左道,成為歷史的笑柄。按照教皇的計劃,當這支十字軍組建完成之後,於 1217年在意大利東南部港口城市布林迪西會師,然後向埃及進軍。

教會采取各種措施強化對十字軍的支持力度。首先,教皇在教令中明確規定,在四內禁止與穆斯林世界或阿拉伯人進行貿易活動,據說理由是為了讓十字軍有充足的船只可供使用,另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防止商人暗地裡把武器賣給穆斯林。其次,教皇命令各地封建主及封建貴族按財產狀況出人出錢支持十字軍。請看教令—— “務使那些沒有親自參加解放聖地的諸國王、公爵、親王、侯爵、伯爵及其他有地位的貴族,以及城邑、市鎮等地的社團,都要根據自己的財富,奉獻一定數目的戰士,並負責三年的必要開支,藉以贖除自己的罪愆。”其實說的明白一些,就是有錢人可以通過出錢的方式讓窮人去打仗。這樣,不僅送死的事有窮人去頂著,而且有錢人還能夠拿窮人的命替自己贖罪。當然窮人除了送死也是有利可圖的,因為教皇允諾,免除參加十字軍者各種苛捐雜稅甚至人頭稅,欠下的債務也一筆勾銷。

英諾森三世本人也做出姿態,捐獻紋銀三萬磅。作為教皇,一下子以個人名義拿出這麽多錢,看來這位上帝的代言人也是堪稱富甲一方的。除了這三萬磅紋銀之外,英諾森三世還將教徒的3000馬克紋銀捐款拿出充軍了。

神聖羅馬帝國的弗雷德裡克二世皇帝一向蔑視教皇的權威,而教皇英諾森三世雖然對這位德國的世俗的君主不信任,但為了安撫及討好這個刺兒頭,也有意讓他參加領導十字軍的工作。

意外的是,英諾森三世在宗教大會的次年即1216年便一命歸西了,他的繼任者奧諾利耳斯三世橫豎看不慣弗雷德裡克二世,於是轉而請奧地利的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的安德魯二世來指揮十字軍。

這支十字軍是1217年出發向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卡開拔的,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的皇帝約翰也加入進來,不過這一年他已經是快70歲的老家夥了。除了老約翰之外,參加十字軍的還有塞浦路斯的休一世、安條克的世子波希蒙德四世。這些人原本希望攻擊穆斯林的阿尤布王朝,然而對方對與他們開戰並沒有多少興趣,他們也沒有更好的機會可以利用,於是安德魯二世、休一世、波希蒙德四世在1218就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了。就在這一年晚些時候,一個叫奧利弗的德國科隆的神職人員帶領一支十字軍前來,準備與利奧波德六世和約翰一道進攻位於埃及東北部的達米埃塔,而且這一次他們與安納托利亞的突厥羅姆蘇丹國聯合起與阿尤布王朝為敵,從而避免兩面受敵。

十字軍依照慣例沿途燒殺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8月25日奪下了城外的塔樓,但是尚無法攻克達米埃塔城池。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疾病一度困擾著十字軍,不過穆斯林蘇丹阿迪爾也在這個時候亡故了。1219年,教皇奧諾利耳斯三世又派遣阿爾巴諾的伯拉糾統領十字軍。阿迪爾蘇丹的繼任者卡米爾要求與十字軍談判,遭到伯拉糾的拒絕,8月,伯拉糾的部下弗朗西斯試圖促成雙方和談的努力也未成功。在這一年的11月,阿拉伯守軍終於力不能支,埃及的這座港口城市隨之失守。

教會與世俗君主都希望把達米埃塔置於自己的管轄與控制之下,1220年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的老約翰宣稱對該城擁有主權,但是伯拉糾不予承認,老約翰只好跑到阿卡呆上一陣子,後來就走了。

打下達米埃塔之後,伯拉糾希望德國皇帝弗雷德裡克二世率軍前來支援一把,或許是這位刺兒頭對先前被教皇給涮了一回耿耿於懷,或者根本就不把教皇的人放在眼裡,弗雷德裡克二世對此沒有加以理睬。

1221 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阿尤布王朝的政治中心開羅,但是這正是他們災難的開始。這時的阿尤布王朝已經實現了埃及部分與敘利亞部分的有機整合,因為在敘利亞部分,阿尤布王朝挫敗了來自安納托利亞方向的羅姆蘇丹國的敵對,於是阿尤布王朝的上下兩張巨大的磨盤——埃及與敘利亞,又可以強而有力地碾壓十字軍的腦殼了。

卡米爾的穆斯林軍隊引來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道路,並且將他們包圍起來,伯拉糾只好與對方達成妥協。在這一年的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這座一度落入十字軍之手的港口,在22個月後又回到它原來的主人的手中。

自此,十字軍在埃及一無所獲,在遭受慘重失敗之後,這群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的野蠻人只好打起鋪蓋卷兒滾回老家了。第五次十字軍戰爭遂以十字軍的失敗而告終。

第六次十字軍戰爭

第六次十字軍戰爭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雷德裡克二世帶領下進行的,這次出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是聖城的易手並非是戰爭的直接結果,它不過是一紙肮髒的協議的產物,而且穆斯林在1244年又奪回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權。

德國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弗雷德裡克二世據說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統治者,然而他在教會的眼中可不是一個“乖孩子”。在他統治神聖羅馬帝國30年(1220~1250年)期間,這個帝國時常把教皇的權威扔在腳下踩來踩去,動刀動槍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飯,教皇格列高裡九世甚至曾經兩次宣布弗雷德裡克二世“反基督”,而且還在1227年因為他擅自籌備第六次東征的十字軍,一並把他的教籍也給開除了。在那個時代的歐洲,即使是統治者,被戴上“反基督”的帽子絕非兒戲,不過這個刺兒頭也沒太把教皇放在眼裡,依然我行我素。其實教皇反對的不是十字軍對東方的侵略,而是擔心失去對戰爭的控制權,說的明白一些還是為了瓜分戰爭的果實。

1228年,弗雷德裡克二世組建的十字軍踏上了東征的路程,而在這次東征中,以教皇為代表的最上層教會顏面盡失,連個空頭的牌位也沒有,這在以往的歷次東征中是史無前例的。

阿尤布王朝的內部分裂對於弗雷德裡克二世來說是絕妙的好事,居住在埃及的蘇丹爽快地與弗雷德裡克二世一口氣締結了十年的和約,並把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拱手相贈,而這位昏庸的蘇丹這麽做只是為了對付位於敘利亞大馬士革的總督。於是,1229年3月18日弗雷德裡克二世為自己成為耶路撒冷國王舉行了加冕典禮。

但是被新任耶路撒冷國王劃在局外的教皇可不是省油的燈,教皇不僅拒不承認弗雷德裡克二世對聖城的統治,而且還命人攻擊他在意大利的領地,並與前述的大馬士革總督聯手對付他,結果這位坐在耶路撒冷國王寶座上的家夥後來被迫返回歐洲應付敵對勢力的挑戰。

1244年在埃及的阿尤布王朝的支持下,穆斯林又重新奪回耶路撒冷。

第七次十字軍戰爭

1245年,教皇英諾森四世在裡昂宗教會議上號召對弗雷德裡克二世進行征討,而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覬覦的是埃及,於是這位國王在1248~1249年帶領法國騎士開始向埃及進攻,這便是所謂的第七次十字軍戰爭。為了這次侵略戰爭,路易九世傾其國家所有,所有的軍隊和財力,據說行進在塞浦路斯海面上的船隻達 1800艘(這個數字可能有些誇張),乘員包括朝聖者少說也有五萬之多,而更加誇張的說法是有9500名騎兵和13萬步兵。

十字軍抵達埃及之後,一番攻擊就令穆斯林放棄了達米埃塔,比照第五次十字軍戰爭基督徒耗時近17個月才拿下這座城市,這次對於路易九世來說似乎像似良好的開端。然而後來的戰爭發展卻證明,達米埃塔既是路易九世征服的第一座,也是最後一座城池。十字軍自從攻克這座城市之後,同第五次東征的十字軍一樣,陷入被瘟疫折磨的怪圈兒,甚至連發生瘟疫的地點也大致是相同的。十字軍雖然熬過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不過這使得他們耽擱了時間。他們下一個目標是阿尤布王朝的心髒開羅,即使前方有猛漲尼羅河水,好像也不能阻擋那些躍躍欲試的十字軍的先頭部隊。結果是衝在前面的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在攻擊開羅的時候被穆斯林斬殺。而開羅城依然堅不可摧,阿拉伯人的戰船遊弋在尼羅河上,開闊地帶則有英勇善戰的馬穆路克。這時,力量的天平已然遠離侵略者一方,十字軍在不知不覺間就陷入被動、絕望的境地,他們得不到給養,饑饉的士兵發現,即使是撤退也為時已晚。結果,十字軍又重蹈先輩的覆轍,而且比第五次東征的先輩還要慚愧與冤罪殺機,因為就連路易九世都成為被鎖在鐵鏈裡的階下囚。不過路易九世還算是幸運的,薩拉丁的後人送給這位基督徒俘虜一件精美的袍子,而且他後來還在基督徒歸還達米埃塔,付清40或80萬塊金幣的戰爭罰款之後,被釋放了;一同被釋放的還有他周圍的一些士兵和大臣。

路易九世金幣贖身的時間是1250年,這時阿尤布王朝的蘇丹剛被馬穆路克推翻。之後,路易九世和與他一同獲釋的士兵在阿卡羞愧地呆了四年時間,於1254年返回法國了。

人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與第五次比照起來,第七次十字軍戰爭為這種說法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

第八次十字軍戰爭(最後的聖戰)

1270年,也就是大約在路易九世返回法國16年之後,這位已經年屆56歲的國王又開始以一股走火入魔般的熱情,鼓動發起討伐異教徒的二次聖戰,這就是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十字軍戰爭。

有句俗話說“好了瘡疤忘了痛”,這句話用在老路易(九世)身上倒是很合適。有人認為是20多年前未成功的陰影和對上帝的忠誠,支撐著敗軍之將老路易老而彌堅地付諸於戰爭。可是對於一個曾經淪落為囚徒、用金幣贖回性命的老國王來說,這種說法實在有些難以令人信服,甚至還不如用“老年妄想”或“老年癡呆” 什麽的來解釋來的貼切。人們有理由懷疑這是基督徒的一種美化宣傳。兩年前即1268年,馬穆路克摧毀了十字軍在第一次東征中建立的基督教國家安條克,這件事或許刺激了老路易的神經。

雖然這時的歐洲人大多已經對屢敗無果、耗財傷民的十字軍戰爭失去興趣,教皇的號召力也已成明日黃花,然而路易九世還是不顧國內貴族和近臣的反對,帶領 6000騎兵(大多是雇傭騎士)和三萬步兵向突尼西亞啟航。關於老路易把目標定在突尼西亞的原因,常聽到的有兩種解釋,一是妄想為那裡的異教徒國王行“洗禮”,二是為了傳說中的財寶。

不幸的是,老路易的第二次出征比第一次還要背運。這支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就接受了異教徒的一頓老拳的洗禮,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的十字軍只有挨揍的身份。老路易環顧四周,當然是沒有看到前來接受“洗禮”的什麽異教徒的國王。隨後,大批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灼熱的沙漠裡喘息著死去,老路易也死在其中,也許這是上天由於震怒而用瘟疫給這群野蠻人做的一個了斷。當這位56歲的譫妄者在自己的帳篷裡剛一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後,他的兒子兼繼承人菲利普(三世)就迫不及待地下達了撤逃的命令。對於活下來的人來說,他們只有暗自慶幸新主子的英明決策;當然他們也得感謝老主子,是老路易的死拯救了他們的性命,他們因此得以返回法國。

有一位桂冠詩人是這樣給老路易十分窩囊的死塗脂抹粉的——一位基督教國王,在一塊曾由狄多引進敘利亞眾神的土地上,在與穆斯林進行的戰鬥中,死在迦太基的廢墟旁(狄多是傳說中古代迦太基女王,迦太基古國位於突尼西亞境內——筆者)。上述讚美與誇張聽起來好像老路易是在與對手的決鬥中轟然倒地的,大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味道。不過,這顯然是胡說八道。

一位作者在評價路易九世時寫到:“他在神前的誓言是他的狂熱情緒和病態的結果;如果他是這種神聖的狂熱的推動者,他同時也是它的犧牲品。”這倒是可以解釋筆者給老路易下的“老年妄想”或“老年癡呆”的臆測。二者不太重要的區別是,前者言的精神,後者說的疾病。

雖然路易九世對法國的治理獲得較好的評價,但是他組織的兩次十字軍戰爭都以徹底的失敗告終,第一次他把自己變成了“異教徒”的階下囚,第二次還沒等找到一塊兒可以插起十字架的土堆兒,他就倒斃在“異教徒”的沙子裡了。路易九世的死事實上為這場中世紀的侵略戰爭——十字軍戰爭報告了結束的信號。不管他願意不願意,這才是他對十字軍戰爭的“歷史性貢獻”。

不過教廷從路易九世的死屍上還是找到一點兒利用的價值:1297年,已經死去27年的路易九世被授予“聖徒”稱號。既然老路易變成“聖•路易”,那麽好事者就順理成章地為他編造出N項奇跡,進而煞有介事地證明老路易不是冒牌的假聖人。

路易九世死後,教皇多次號召十字軍“聖戰”,但人們對所謂的聖戰已經厭倦。

(一個暴寒的海報)

NO.3十字軍時期的著名人物

一、阿育布的君主薩拉丁

公元1193那一年,在東方同時有兩位君主駕崩,一個是西夏王朝的長壽皇帝,即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重孫仁宗李仁孝,時年70歲,強極一時的西夏在他的手裡達到鼎盛,又在他死後步入衰亡。但是西夏君主的死亡對這個世界並沒有造成什麽影響,在歷史上他籍籍無名。本章要說的是另一個東方偉大的君王,在同年2月16 日去逝的埃及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薩拉丁。

他的威名一直傳到同時代的中國,那時中國人稱他為綠衣大食的可汗。“大食”原是古代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謂,中國人借用波斯人的稱法,例如公元750- 1258年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該國天文科學極發達,後為蒙古所滅),中國人就稱之為“黑衣大食”。而歷史上的綠衣大食,其實指的是薩拉丁阿拔育王朝的前身法蒂瑪王朝,法蒂瑪王朝於公元909年在突尼西亞一帶建立,在10世紀初遷都開羅,是個疆域橫跨西亞北非的大國。那時薩拉丁尚未登及。

薩拉丁於1138年出生,這個時間正是中國的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日子,也是距中國偉大軍事統帥嶽飛遇害的前4年。出生地位於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裡特城,也就是這個地方,800多年後又出生了另一個聲名赫赫的人物,我們在下面的內容裡會提到他。

薩拉丁在巴勒貝克和大馬士革長大,成年後起初在他那當時任敘利亞阿勒頗努爾丁王國將軍的叔父阿薩德的手下服役。在1169年,也就是年輕的薩拉丁31歲時,他已經是埃及法蒂瑪王朝的宰相和亞歷山大的總督了,當時法蒂瑪王朝在內憂外患的相繼打擊下,已經瀕於崩潰。就在這一年初,宰相沙瓦爾勾結外敵而被殺,年輕的薩拉丁取而代之,接管起這個沒落王朝的爛攤子。這只是這個少年得志的英雄實現他雄心和偉大事業開端,在他和精明的經營和仁政的寬待下,國力迅速得到恢復,而他也成了全埃及人崇拜和敬仰的英雄。1171年,法蒂瑪王朝的哈裡發阿迪德駕崩後,薩拉丁憑著他在國內無與倫比的威望毫不費力地取代了法蒂瑪建立了新興的阿育布王朝,他就是新王朝的君主。

此時的薩拉丁不過33歲,英姿勃發,豈甘於人下,1174年時,薩拉丁的頂頭上司、與他的王朝有臣屬關係的宗主國敘利亞阿勒頗努爾丁王國的國王努爾.丁國王駕崩,薩拉丁果斷地與努爾丁王國斷絕關係,宣布他的阿育布王朝獨立。沒多久他見時機成熟了,率兵攻打努爾丁王國,1183年攻佔該國的都城阿勒頗,努爾丁王國滅亡。隨後周圍諸小邦望風來歸。1185年,薩拉丁順利地攻佔摩蘇爾,以不可思義的速度建立了一個雖非空前但是絕後的阿拉伯大帝國,疆域包括了今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葉門以及今伊拉克北部。

在基本完成阿拉伯王國的統一後,薩拉丁才開始他的真正事業——與十字軍作戰。

二、巴巴羅薩的心思

薩拉丁收復聖城之時,也就注定他要迎來他這一生的幾個強敵。哈丁之戰後,震驚了整個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紅鬍子巴巴羅薩鬥得死去活來的教皇烏爾班三世聞此噩耗,受不了這個重大打擊,一口氣沒緩過來,魂飄西去,就此蹬腿了。118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獅心王(理查一世)與法王腓力.奧古斯都(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後出場,發動了旨在收復聖城和收拾薩拉丁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國家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大英雄,其歷史地位就好似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樣。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羅薩霸氣橫秋,獅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馴,奧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謀,加上薩拉丁的寬厚隨和,對比極為鮮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薩拉丁之下,三王齊會薩拉丁,照理說薩拉丁根本沒有機會。不過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可現在一口氣跑來三條,這熱鬧是有夠瞧的了。這年初夏,66歲的巴巴羅薩與他的長子施瓦爾本公爵率10萬日耳曼十字軍從雷根斯堡出發,可憐的匈牙利又一次倒足了血霉,又被巴巴羅薩給痛痛快快地洗劫了一番。穿過匈牙利便又到了拜佔廷的境內了,這次巴巴羅薩可替一百年前的“窮人十字軍”出了一口惡氣了,著實將拜佔廷狠狠地修理了一頓,正所謂好狗不擋道,拜佔廷皇帝伊薩克二世被揍怕了,趕忙打開大門迎接巴巴羅薩。巴巴羅薩在君士坦丁堡過了冬,次年開春,日耳曼十字軍渡過馬爾馬拉海,進入小亞細亞,輕輕鬆松地打敗一個叫伊尼科(在今土耳其境內)的突厥國,在小亞細亞的高原一路橫行無忌,周邊諸國無人敢攖其鋒,避之不及。日耳曼十字軍在1190年6月份時,到達小亞美尼亞王國(今土耳其南部)附近,巴巴羅薩居然在渡過一條叫薩列夫的河時溺死。這事足以使當時任何人瞠目結舌,一代傳奇英雄,居然會以這麽一種方式死得這麽莫名其妙,以至於那幾百年裡德國人根本接受不了這個事實,他們還等著巴巴羅薩在聖城相會薩拉丁,為神聖羅馬帝國帶回不世的功勳和榮譽呢!但隨著巴巴羅薩的過世,這切都將煙消雲散,即將名揚天下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榮譽將是英國人和法國人的了。對此痛苦的德國人拒絕接受現實,他們故老相傳,說巴巴羅薩皇帝只是暫時昏睡而已,身體就保存在帝國的奇佛豪森大城堡裡,終究有一天這位日耳曼傳奇英雄、萬民景仰的人皇,會從長眠中醒來,再次在狂風中飄動他那團烈火一般的紅鬍子,拯救德意志,將德國帶入鼎盛和輝煌。關於巴巴羅薩的意外死亡,依筆者估計是與當時騎士的裝備缺陷有關。中世紀騎士們的重鎧甲是件很讓人生畏的東西,這種厚重的組裝全身鎧,騎士本人根本沒辦法自己穿戴,他們得站著讓兩個以上的侍從幫忙,先穿好由毛氈或織棉做成的極厚的內襯,接著套上由鐵環製成的過腰鎖子甲(這種東西一碰水就生鏽),然後讓侍從把組裝鎧的各部分像胸甲、臂鎧、膝鎧、護脛等,在他身上拚裝起來,用搭扣和帶子或鐵條固定緊。最重要的也最讓騎士們難受的是頭盔,因為頭部是最易遭敵人攻擊的脆弱部位,於是必須戴上重量極重的頭盔,遮住整個臉,只在眼睛前開幾條小縫。這樣整個人看上去就像一隻大龍蝦。弓箭對這樣的大龍蝦是一點傷害也沒有,對步兵和輕型機車來說他們就像是坦克。但也極為危險,重裝騎士一旦從馬上摔下來,就會像一隻大海龜一樣難以爬起來,甚至當場腦震蕩昏迷過去,這時敵方戰鬥力最低的無甲步兵都能輕易將他殺死。而且那種隻開幾條細縫的重頭盔,一旦被對手打歪,裡面的騎士就會很可笑地變成一具斷線木偶。在夏天到來時,那對重裝騎士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縱是滿頭大汗也無法用手抹布拭,厚重的全身鎧隻考慮防禦而根本不考慮散熱,以至於不少英勇的戰士不是死在戰場上敵人的手裡,而是在酷熱中活活悶死在重鎧的包裹中。至於淹死的也不在少數,有時只是一條小河小溪對騎士們來說也是噩夢,因為他們一旦不小心從馬上掉下水裡,哪怕是膝蓋深的水位,也會將他們淹死。所以說,雖然大部分史書裡沒有詳細描述巴巴羅薩遇難時的細節,但可以想像得出,渡河的那天,湍急的河水拍打著騎士們的鎧甲,年邁而威武的巴巴羅薩老皇帝騎在他高大的戰馬上指揮他的日耳曼孩子們安全穿過河流,誰料戰馬一個不留神蹄子打滑,把措手不及的巴巴羅薩摔倒在河裡,河水也許並不是很深,但身著重裝組合鎧的巴巴羅薩根本無法從河床上站起來,等戰士們將他從河裡拖上岸時,已經遲了,這位傳奇帝王已蒙上帝召喚。巴巴羅薩出師未捷身先死,對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在東方的基督徒心目中,巴巴羅薩是他們心中的偶像,上帝信徒的保護神,沒人懷疑他能征服拜佔廷,降服塞爾柱,乃至收回聖城並給薩拉丁點顏色瞧瞧,但現在就像寡婦丟了獨苗——沒得指望了。他們只能把希望放在年輕的英王和法王身上了。

三、小狐狸與金雀花王朝

巴巴羅薩猝死後,日耳曼十字軍團也隨之解散,大部分騎士垂頭喪氣地打道回府,皇長子施瓦本心有不甘,召集了剩餘的7000多名騎士繼續向聖城前進,一直到秋季,才與耶路撒冷王國的流浪王德.呂西尼昂會師,參與法王腓力.奧古斯都組織的圍攻沿海要塞阿卡城之戰。

1190年7月,25歲的法王腓力.奧古斯都率領他的法國十字軍出發,出發前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把一座大城堡命名為盧浮宮,作為博物館;另一件事是與他的死對頭——1189年7月剛即位的33歲的英王理查一世約定,雙方暫時停止兩國間的糾紛,同時領兵親征,免得有人留在歐洲搗對方的鬼。幾個月後腓力的兵團便團團包圍了薩拉丁位於沿海的要塞阿卡城(Acre),而理查的部隊此時卻仍在磨磨蹭蹭,剛剛動身出發。

當時的英法兩國罅隙極深,而且雙方王室與領土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複雜混亂。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之前是他老爸享利二世(英法兩國歷史上真數不清有多少個王叫享利)。這個王朝之所以有個這麽好聽的名字,就說來話長了。

金雀花王朝的前身是諾曼王朝,第一任王是威廉一世,生卒年1066-1087,原是法國的諾曼公爵,他的表兄英王子愛德華流亡諾曼時與威廉結盟,並向威廉許諾,如果威廉助他奪回王位,將來便把英格蘭王位給他。但愛德華死後諾言並沒有兌現,威廉一怒之下出兵英格蘭,一番血戰後征服英格蘭,奪回王位,人稱“征服王”;第二位王是威廉二世,是威廉一世的次子,生卒年1087-1100,人稱“紅毛王”;第三位王是享利一世,威廉一世第四子,生卒年1068- 1135;第四位王卻又是法國人,是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史蒂芬?德?布魯瓦,他母親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女兒,所以他也是威廉一世的外孫,由於享利一世的獨子夭折了,導致家族絕嗣,便把王位傳給了史蒂芬。但是史蒂芬生性懦弱無能,1153年時享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公主的兒子法國的安茹伯爵享利(就是理查一世的老爸了)率兵渡過海峽殺到英格蘭,史蒂芬不是對手,於是向享利妥協,答應死後把王位讓給他。這個可憐的孩子第二年就掛了,時年21歲的享利如願以償得到王位,稱享利二世,安茹王朝建立,因為紋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裝飾,所以又稱之為金雀花王朝。

享利二世在登及以前,也就是在他19歲還是法國的安茹伯爵時,娶了一個30歲的離婚才3個月的女人——原法王路易七世(腓力的爸爸)的王后艾琳娜,路易七世因為受不了艾琳娜老是給他戴綠帽子而把她休了。這個女人也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女人,她同時也是亞魁當世襲女公爵,在法國南部擁有大片封邑。享利和艾琳娜共生了5個兒子和3個女兒,其中老三便是理查,1157年出生,理查從小在他老爸原來的封邑安茹長大,只會說法語,不會說英語。

這次聯姻對英法兩國都是至關重要的,之前的威廉一世跑到英格蘭當國王時已經帶走了他在法國的封邑諾曼底,享利二世跑到英格蘭稱王又帶走了他自己的封邑安茹,與艾琳娜女公爵結婚後又得到了她的封邑亞魁當。這些本來都是法國的領土,就通過這種奇怪的方式莫名其妙地居然全並入了英國的版圖。這種事對中國人來說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在中國的歷史上幾乎很難找出可比的例子來,就好比是滿洲人跑到中國來當皇帝,結果把滿洲的土地並入中國,這是惟一稍有點類似的例子。

1179年,14歲的腓力二世加冕成為法國國王,這是個少年早慧的人精,他一登基,便發現這個形勢讓他哭笑不得,法國的貴族領主跑到英國當國王的當國王、當王后的當王后,也就罷了,結果還順手帶走這近三分之二的大片原本屬於他的法國領土,而且兵不血刃,合情合理。

少年時的腓力便以詭詐狡黠而著稱,因此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狐狸。小狐狸可不是省油的燈,焉肯吃這個啞巴虧,於是開始了他長期而執著的計劃。首先先從內部分化英王室,他和享利二世的4個兒子關係都很密切,開始在他們當中物色可以對付享利二世的同盟。

不過享利的長子,王位的繼承人小享利是個爛泥糊不上牆的阿鬥,不喜歡當王子卻喜歡當響馬,經常做些攔路剪徑的好漢勾當,還常常搶劫修道院,搞到爹不疼、娘不愛,神憎鬼厭,1183年時最終在窮困潦倒中斃命,死時爹媽兄弟都懶得理他,隻由一群曾跟著他的已經餓得皮包骨頭的侍從給他辦後事;老二倒沒什麽劣跡,不過在結婚後沒兩年便猝死了。於是小狐狸只有和大他8歲從小在安茹長大的理查搭上了關係,不斷慫恿理查去和他老爸對著乾。理查因為從小在他老媽身邊長大,並且艾琳娜和享利這對老妻少夫也長期不和,導致理查對他的享利老爹一向也沒有什麽好感,加上小狐狸從中挑撥搗鬼,理查這個混小子便和小狐狸勾結在一起,一起去和他的享利老爹搗亂。而艾琳娜對她的這個寶貝兒子極為寵愛,也幫著兒子去和丈夫對著乾。

1188年夏,羽翼已豐的小狐狸挑動享利二世的領地阿基坦叛亂,享利二世親征,小狐狸聯手理查把享利二世打得一敗塗地,舉手投降。享利二世當年也是英雄一世,少年得位,也算是雄材大略,還曾多次與聲蜚歐亞的巴巴羅薩打過幾個來回不落下風,作夢也沒想到居然會慘敗在乳臭未乾的小腓力和自己親生兒子這兩個壞小子手裡,越想越是想不通,第二年便活活氣死了。

理查的戰爭天賦牛刀初試,第一個被開刀的卻居然是自己的老爹。把老爹氣死後,理查便樂不可支地到英國倫敦西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即位,但他在英國呆不住,感覺人生地不熟的,住了4個月後便溜回在安茹的老媽身邊,把內政完全交給他的兩個心腹大臣艾利主教威廉?龍尚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瓦爾特?赫伯特。對於英國,他在政治上一點興趣也沒有,他感興趣的是英國人的錢,為了參加十字軍東征,武裝精銳騎士兵團,他在英格蘭本部及原法屬領地裡,讓所有不參加東征的人交高達 10%動產稅稅率的重稅以充軍費,史稱“薩拉丁十一稅”(如果薩拉丁聽說這事,多半要嘀咕:真主作證,這關我鳥事!)。

小狐狸腓力借助享利兒子的力量擊敗了享利之後,得到安茹家族的格拉賽領地,將安茹家族在法國的勢力和影響大大削弱了。但隨即他便發現自己大大失策了,他要再動一下那些已並入英國版圖內的法屬領土,新任的英王理查立馬與他翻臉,而且理查比他的享利老爹更橫更霸道,目空一切,盛氣凌人,看誰都不順眼。對苦惱的小狐狸來說,這整個是前門驅狼,後門迎虎。

獅心王”理查一世(英格蘭國王1189—1199) 即大名鼎鼎的“獅心王”,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第二任王,歷史上有名的“戰神國王”,在10年國王生涯中,有9年零2個月的時間在國外征戰。他即位後將內政交給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途中以嗜殺而聞名。

他一度在阿卡和雅法等戰役中打敗了“伊斯蘭守護神”薩拉丁的軍隊,最後因為國內出現變端急於趕回而沒有攻下耶路撒冷,臨走前與薩拉丁達成了和議,由十字軍控制巴勒斯坦沿海地區,穆斯林控制聖城和巴勒斯坦內陸地區,基督徒可自由往返耶路撒冷進行朝拜。但他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俘虜,最後繳納了15萬馬克才得以釋放。此後,又親赴法國領地,同法王腓力二世打了五年仗。1199年,他在一次與封臣的戰鬥中受傷而死。

“獅心王”的名氣很大,但實際影響除了與薩拉丁的戰爭與和約改變了地中海東岸的政治格局之外,留下的只是騎士精神和浪漫傳說。

1188年 - 1189年他串通法王腓力二世反對父親亨利二世並奪取王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君主,由於伊斯蘭英雄薩拉丁攻下了耶路薩冷,引起歐洲基督世界的震驚,1190年他與腓力二世一起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91年佔領塞浦路斯,並與法軍一起攻下了阿克。但是在進軍耶路撒冷時遭到薩拉丁的抵抗而未果。1192年9月與薩拉丁議和回國,中途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俘虜並把他轉交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在他被關押期間,一次亨利六世將他扔進有獅子的房間,想讓他被獅子吃掉。沒有想到,理查搶先一步,手從獅子喉部伸進,將獅子心髒取出,並且,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將獅子心髒生吃掉,獅心王理查由此得名。經過其母親的多方斡旋,亨利六世同意了,於1194年英國用10萬英鎊贖回理查一世。

當時英法有很深的矛盾,理查一世回來就準備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戰爭,在軍事上法王不是對手,但是戰爭的龐大支出導致了1196年的倫敦抗稅起義。

他在鎮壓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英格蘭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一共只有六個月。

他娶納瓦爾的伯倫加莉亞(Berengaria of Navarre)(c. 1165/ 1170 -1230)為妻,無子女。 

4.四大騎士團(遊戲中出現3個)

注:紅字名字為遊戲中出現的

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

聖殿騎士團(The Knights Templar Of The Templars), 一譯神廟騎士團。正式名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The Poor Knights Of CHRIST)約於111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法國香檳區的貴族雨果•德•帕英(Hugh De Payens)和其他八名騎士於1119年創立了該組織。主要由法國騎士組成。騎士團最初駐扎在毗鄰救世主教堂的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阿克薩清真寺的一角,而這個清真寺正是建在傳說中所羅門國王的神殿(The Temple Of Solomen)上。據說因騎士團首領最早駐地在耶路撒冷聖殿附近而得名。 

聖殿騎士團紅十字聖殿騎士團的標誌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長袍。徽章則是兩名持盾和矛的騎士騎在一匹馬上,盾上繪有紅色的十字。這個徽章象徵著騎士團的成員一開始是貧窮的騎士,後來又被解釋為騎士團成員的袍澤之誼,不過到了法王腓力四世打擊聖殿騎士團時,卻被認為是騎士團成員搞同性戀的象徵。騎士團的口號是 “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歷任總團長GRAND MASTERS of the TEMPLARS 

耶路撒冷時期Jerusalem Era 1118-1191

休•德•佩恩斯Hugh de Payens 1118-1136 

羅伯特一世•德•克拉恩Robert I de Craon 1136-1146 

埃弗拉德•德•巴雷斯Everard des Barres 1146-1149 

伯納德•德•托米萊Bernard de Tormelai 1149-1153 

安德烈•德•蒙塔巴德Andre de Montbard 1153-1156 

伯特蘭•德•布蘭克福特Bertrand de Blanchefort 1156-1169 

菲利普一世•德•米利Philippe I de Milly 1169-1171 

尤德斯•德•阿曼德Eudes de St. Amand. 1171-1179 

阿諾德•德•托洛哥Arnold de Toroga 1179-1184 

傑勒德•德•羅德福特Gerard de Ridfort 1185-1189 

空位時期vacant 1189—1191

阿克城時期Acre (Akko) Era 1191-1291 

羅伯特二世•德•塞布爾Robert II de Sable 1191-1193 

赫伯特•伊拉勒Gilbert Erail 1193-1200 

菲利普二世•德•普萊澤茲Philippe II de Plessiez 1201-1208 

吉拉米一世•德•查特斯Guillaume I de Chartres 1209-1219 

皮埃爾•德•孟太古Pierre de Montaigu 1219-1230 

赫爾曼•德•佩裡戈德Herman de Perigord 1231 ?-1244 

理查德•德•伯裡斯Richard de Bures 1245-1247 

吉拉米二世•德•索納克Guillaume II de Sonnac 1247-1250 

雷納德德維克希爾斯Reynald de Vichiers 1250-1256 

托馬斯•貝拉爾Thomas Berard 1256-1273 

吉拉米三世•德•博讓Guillaume III de Beaujeu 1273-1291 

塞浦路斯時期Cyprus era 1291-1314 

蒂巴德•德•高迪恩Tibald de Gaudin 1291-1293 

雅克•德•莫萊Jacques de Molay 1293-1314 

騎士團在法國赫其他地區被鎮壓時期 1307-1314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法國的腓力四世發出了逮捕法國境內全體聖殿騎士的密令(聖殿騎士團在法國總部—塔姆佩爾神廟)。結果,這個騎士團的幾乎全部成員,包括總團長雅克•德•莫萊及其副手雨果•德•佩羅,統統被關進了宗教裁判所的拷問室。大批聖殿騎士在偵訊過程中被折磨死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瓦解。1312年,維也納宗教會議上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下令,正式解散了聖殿騎士團。1314年3月,莫萊被燒死。

重建時期

瓊•馬克•拉爾門修斯Jean-Marc Larmenius de Jerusalem 1314-1324 

弗朗西斯克•托馬斯•蒂博•亞歷山大François-Thomas-Thibaut d'Alexandrie 1324-1340

阿諾德•德•布拉克•巴拉克Arnould de Braque 1340-1349 

瓊•德•克萊門特Jean de Clermont 1349-1357 

伯特蘭•杜•格斯克林Bertrand du Guesclin 1357-1381 

瓊三世Jean (III, Count d'Armagnac 1384-1391) 1381-1391 

伯納德七世Bernard (VII, Count d'Armagnac 1391-1418) 1391-1418 

瓊四世Jean (IV, Count d'Armagnac 1418-1450) 1418-1450 

瓊•德•克羅伊Jean de Croy 1450-1472 

霍根特•伯納德•英布拉特Regent Bernard Imbault 1472-1478 

羅伯特•德•裡昂考特•德•羅蘭Robert de Lenoncourt de Lorraine 1478-1497 

加勒斯•德•薩爾察Galéas de Salazar 1497-1516 

菲利普•德•沙布特Philippe de Chabot 1516-1544 

加斯帕德德索爾克特德塔溫納斯Gaspard de Saulx et de Tavennes 1544-1574 

亨利•德•蒙特莫西倫Henri de Montmorency 1574-1615 

查爾斯•德•瓦魯瓦Charles de Valois 1615-1651 

雅克•魯伊•德•格蘭克西Jacques Rouxel de Grancey 1651-1681 

雅克-亨利•德•布爾邦Jacques-Henri de Bourbon, Duc de Duras 1681-1705 

菲利普•德•布爾頓Philippe de Bourbon, Duc de Orléans 1705-1724 

路易-奧格斯特•德•布爾頓Louis-Auguste de Bourbon, Duc de Maine 1724-1737 

路易-亨利•德•布爾頓Louis-Henri de Bourbon, Prince de Condé 1737-1741 

路易-弗朗西斯克•德•布爾頓Louis-François de Bourbon, Prince de Conti 1741-1776 

路易-蒂伯倫•德•布裡薩克Louis-Hercules-Timoléon de Cossé, Duc de Brissac 1776-1792 

克勞德•馬瑟•雷蒂克斯•德•切維倫Claude-Mathieu Radix de Chevillon 1792-1804 

勃蘭特-雷蒙德•法布•帕拉帕特Bernard-Raymond Fabré-Palaprat 1804-1813,1827-1838

查爾斯-安東尼,杜克•德•喬爾瑟斯Charles-Antoine-Gabriel, Duc de Choiseul 1813,1838 

查爾斯-路易•勒•佩萊蒂爾Charles-Louis Le Peletier, Comte d'Aunay 1813-1827 

莫爾頓-沙布裡蘭Charles-Fortune-Jules Guigues Ct. de Moréton & de Chabrillan1838-1839 

史密斯•威廉•雪梨Sir William Sidney Smith 1839-1840 

瓊瑪麗•拉烏爾Jean-Marie Raoul 1840-1850 

納塞斯•瓦勒裡Narcisse Valleray 1850-1866 

弗農斯Dr. A. G. H. Vernois 1866-1892 

約瑟夫•皮萊丹Joseph Péledan 1892-1894 

國際秘書長"Secrétariat International des Templiers" 1894-1934 

"Conseil de regénce" 1934-1935 

西奧多•科維斯Theodore Covias 1935 

埃米爾•科萊蒙特•萬登堡Emile-Clement-J. I. Vandenberg 1935-1942 

安東尼奧•坎普勞Antonio Campello Pinto de Sousa Fontes 1942-1960 

費爾南多•坎普勞Fernando Campello Pinto Pereira de Sousa Fontes 1960-

The Knights of St. John Hospitaler of Jerusalem(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

醫院騎士團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又被稱為聖約翰騎士團,成立於1099年, 

聖約翰騎士團歷任大頭領GRAND MASTERS of the KNIGHTS of St. JOHN 

耶路撒冷時期Jerusalem Era 1113-1142 

格拉德Gerard (Procurator of Hospitals) 1113-1120 

雷蒙德•德•普伊Raymond de Puy (Master of the Order) 1120-1159 

Krak des Chevaliers Era 1142-1271 

奧格•德•巴勒本Auger de Balben 1159-1162

阿諾德•德•康普斯Arnaud de Comps 1162-1163 

吉爾伯特•阿塞勒Gilbert d'Assaily 1163-1170 

加斯頓•德•默倫Gaston de Murols 1170-1172 

朱伯特Joubert 1172-1177 

羅格一世•德•莫林Roger I des Moulins 1177-1187 

厄門加德•阿斯帕Ermengard d'Asp 1188-1190 

加尼爾•德•拿破倫Garnier de Naplouse 1190-1192 

傑弗裡一世•德•多金Geoffroy I de Donjon 1192-1202 

阿方索•德•波圖加勒Alfonso de Portugal 1202-1206 

傑弗裡二世•勒拉特Geoffroy II Lerat 1206-1207 

加林•德•蒙太古Garin de Montaigu 1207-1227 

伯特蘭一世•德•塞西伊Bertrand I de Thessy 1228-1231 

格林Guerin 1231-1236 

伯特蘭二世•德•康普斯Bertrand II de Comps 1236-1239 

皮埃爾一世•德•維勒—布賴德Pierre I de Vielle-Bride 1240-1242 

吉爾多姆一世•德•查特尼弗Guillaume I de Chateuneuf 1242-1258 

休斯•德•雷維爾Hughes de Revel (Grand Master of the Order 1267) 1258-1277 

獲得更多的電玩狂人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