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遊戲《女吊》PV中的“陰間玩意”你真看懂了嘛?
上周,一款自稱吳越喪葬民俗題材的國產恐怖遊戲,選擇在中元節發布了第一支PV。陰間遊戲整陰間活這並不稀奇。不過PV看似平平無奇,裡面卻是包含了很多人沒看懂的陰間玩意。
PV罕見的使用吳語配音,讓包郵區的玩家們很是帶入,介於江浙滬地區長期重視經濟發展,在文化領域的輸出方面稍稍落後於經濟發展的腳步,上一個讓吳語地區人民(主要是上海)共鳴的娛樂作品還是電視劇《繁花》,劇的火爆帶動了一波上海旅遊熱。
《女吊》取材於魯迅先生筆下的同名雜文,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紹興人,而紹興古時候便是越國的都城。吳越喪葬民俗,則講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與東部地區的的喪葬民俗文化。
說起浙江的喪葬民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時期。在良渚的許多高台土塚(如瑤山、匯觀山祭壇)附近,都發現了亂葬坑或祭祀坑。坑內人骨多具,身首分離或肢體殘缺,無任何隨葬品。在祭祀天地、祖先或奠基儀式中被殺戮,即“人祭”,這被看作是後來商周時期成熟人殉制度的重要源頭或早期形態。
但在良渚最頂級的墓地,如反山王陵(被認為是良渚“國王”的墓地)和瑤山祭壇墓地,反而沒有發現明確的人殉現象),因此是否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人殉”(即為陪伴死者而被強製殉葬),考古學界仍有討論。
《女吊》PV畫面中出現了身體折疊扭曲躺在缸中的小孩,缸的旁邊放著很多罐狀器皿。
【圖1:PV中的魂瓶和甕棺】
其中,這口缸被稱為甕棺,周圍的罐狀器皿被稱為魂瓶。甕棺一種用陶器來埋葬死者的葬具(通常是嬰兒或者小孩)。在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下,人們認為嬰兒靈魂脆弱,需要特殊的保護。陶甕模仿了子宮或蛋殼的形狀,將死去的嬰兒放入其中,象徵著將他“送回”大地母親的子宮,期待他能像種子一樣重新孕育、獲得重生。
【圖2:出土的甕棺】
如果說甕棺除了良渚文化以外(因為甕棺主要在仰韶等文化中存在),不算最具代表性的江浙地區喪葬文化,那麽魂瓶便是徹徹底底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文化符號。
魂瓶也被叫做“魂魄瓶”,是流行於三國兩晉時期的隨葬明器。它的基本形態是一個巨大的罐或瓶,但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在罐的肩部、腹部和頂端,用貼塑、堆塑等工藝,製作出極其複雜、層層疊疊的人物、鳥獸、樓閣、亭台等場景,看起來非常擁擠、繁複,甚至有些“超現實”。
【圖3:鎮江市博物館中陳列的魂瓶】
魂瓶通常有一個瓶口,有時瓶口有蓋,蓋上有鳥形鈕。這個瓶口被認為是為靈魂出入而設的通道。頂部的複雜建築群,可以理解為靈魂從地下世界(罐身)升入天上仙境(罐頂)所經過的階梯或天門。
不同於傳統的紙扎,蠟燭、繡花鞋等標誌性的恐怖遊戲元素,《女吊》應該是想利用喪葬民俗中這些小眾的“陰間玩意”塑造一種未知世界觀下的恐怖氛圍,讓不了解該地區習俗的玩家被帶入這種非主流恐怖的文化中。
或許未來利用這種小眾的地域文化來取材做中式恐怖遊戲,會慢慢在玩家對傳統恐怖元素審美疲勞後,成為新的趨勢。